居家醫療發現貧苦個案 一人一善關懷行動不斷
慈濟醫療體系推動多年的往診行動,在長照2.0規劃中成為居家醫療政策。臺中慈院醫護團隊把握時機積極訪視,就在居家醫療訪視中,發現醫院附近就有個案,而且苦況超過想像。傅醫師三人團隊第一次訪視陳先生就紅了眼眶,悲心善念興起,隨後而來的行動持續,慈濟人的關懷陪伴一直都在。
十一月二十日入冬第一波寒流籠罩,中部風大氣溫還好。傅進華醫師與賴佩妤社工師趁著氣候改變,安排再次探視五十六歲的陳先生。來過多次,兩人熟門熟路穿梭建築縫隙,看似沒路竟直接沿著排水溝岸走,右彎左拐地,一間比工寮小的鐵皮屋出現眼前。
陳先生的女友拉住一隻低吼的黑狗,招呼兩人,黑狗確認是熟人搖著尾巴逕自讓傅醫師進門。陳先生就坐在床沿笑著打招呼,傅醫師邊放下特地買來陳先生喜歡喝的豆漿飲料,邊問:「藥有按時吃嗎?吃什麼,味道很香啊~」
陳先生:「她煮香菇雞啊~」傅醫師鼓勵多吃有營養,順手拿起床邊放藥的提袋檢視:「藥感覺沒按時吃喔,這還有剩!」開始檢視起他的眼睛、顏面,邊說著:「你情況比上次我來,差一些啊!」
賴佩妤社工師則與陳先生女友在門外討論生活狀況,「熱水器要等水電人員評估好再裝……陳先生去哪裡做生意?」……
傅進華醫師與賴佩妤社工師,兩人熟門熟路的穿越小巷,來到陳先生棲身的小小鐵皮屋。(馬順德攝)
傅進華醫師與賴佩妤社工師,兩人熟門熟路的穿越小巷,來到陳先生棲身的小小鐵皮屋。(馬順德攝)
傅進華醫師檢視陳先生的藥品,提醒他要按時吃藥。(馬順德攝)
賴佩妤社工師和傅進華醫師與陳先生女友討論兩人生活狀況。(馬順德攝)
熟悉的互動開始於兩個月前的九月十九日,當時居家醫療團隊護理師李佳霖整理個案,發現從急診住院治療的陳先生在出院後一直沒回診,於是安排神經內科傅進華醫師,還有醫療志工主動前往探視。
一群人就著地址尋來,狹小彎曲的巷弄差點迷失方向,傅進華回憶:「第一次不敢走進來,越走越偏僻,一直喊叫陳先生,聽到有微弱聲音回應,才確定是住在這裡。一踏進鐵皮屋就滿身大汗,同行三人望著屋內陰暗雜亂的景況,眼眶忍不住都紅了。這種地方怎麼可以住人?!而且還是在臺灣這個社會?」
原來,窩居在悶熱鐵皮屋的陳先生是病得連家門都跨不出。那次因為手抖得厲害連杯子都拿不住,朋友叫救護車送他到慈濟醫院,由郭啟中醫師確診帕金森氏症。出了院,回診依然困難,索性就認了自己的苦命。陳先生沒想到醫護團隊不認命,竟自己找上門來。透過居家醫療收了案,醫師與護理師登門問診,回院開藥再送到陳先生家,維持最基礎的治療。
悲心起,善緣啟動,看見弱勢苦境的傅進華在第二次訪視後,幾次前往關心,自掏腰包買延長線、熱水瓶,也提醒他規律服藥。菩薩也正悄悄地千手千眼齊動。社工師轉個案資料請慈濟基金會評估收案,簡守信院長知情後,趁時間剛好,發動同仁響應「1013一人一善」行動。工務室、總務室與社服室同仁幾次勘查現場,規劃改善鐵皮屋燈光、空間和遇雨滲水問題。
傅進華醫師自掏腰包買熱水瓶、延長線,還親自動手裝設、拉線。(曾秀英攝)
傅進華醫師自掏腰包買熱水瓶、延長線,還親自動手裝設、拉線。(曾秀英攝)
工務室翁全民主任(左)與總務室鄭傑友組長(右)丈量防水布需要尺寸。(曾秀英攝)
社服室林怡嘉主任丈量整理箱所需高度。(曾秀英攝)
陳先生說這兒本是老家,父母過世後留下的土埆厝,九二一地震時倒了,小小鐵皮屋就是他擋風避雨的棲身地。離異無子女的他,經濟來源是低收身障津貼,社會局不定時提供白米等生活物資,就這樣過了十幾年,而最近產權也出了問題。
父母過世留下的土埆厝,九二一地震後只剩下磚砌的門框。(馬順德攝)
過了門框再往前走,就是陳先生棲身的小小鐵皮屋。(賴廷翰攝)
勘查現場的同仁描述,放眼屋外堆放垃圾之多無法想像,一旁排水溝也可見順坡滑落的垃圾綿延,發出陣陣臭味。惡劣環境怎能枯等房屋產權糾紛落定?社工師確認社會局目前進度後,行動開始!
十月十三日上午,工務室同仁陳明揮先抵達前置作業,他是有家具專長的慈誠師兄,經常深入社區打掃清潔照顧戶。環視周遭髒亂環境,同仁問他「有些照顧戶根本不珍惜,好不容易打掃乾淨,不久又恢復原貎,會感覺不值得?」,陳明揮表示,志工把做這些當成自己責任,不會計較那麼多。他忙進忙出,衣服濕了又乾好幾回,不但不喊累還甚至忘了喝水,仍然笑容滿面,只希望能多做一點。
工務室同仁陳明揮(右)先抵達進行前置作業。(曾秀英攝)
二十多位同仁合力清掃鐵皮屋外綿延垃圾。(曾秀英攝)
簡守信院長(中)與同仁們排成人龍,將屋內雜物清出。(曾秀英攝)
大夥兒將雜物分類整理,依陳先生想法過濾是留是捨。(曾秀英攝)
下午,簡院長率領醫護團隊廿多人,來幫陳先生打理居家環境。細心的傅進華醫師特地從醫院搬了張椅子,讓陳先生先在戶外休息。一群人分工合作,屋內空間太狹小,簡院長在最裡面,清理送出屋內的雜物,還要尊重陳先生想法,一一過濾是留是捨;屋外垃圾堆是一大挑戰,邱國樑醫秘、傅進華醫師、人文室胡進忠師兄等人,全加入奮戰行列。整整忙了兩小時,簇新床墊、棉被與整理箱一一放置妥當,稍稍可以住居。最重要的是,同仁還貼心準備大垃圾桶,以免環境再破壞。
工務室翁全民主任等人合力在屋頂鋪上防水布,屋內點亮燈光「重見光明」的剎那,所有人心中的那盞明燈似乎也點亮了。第一次參與志工活動的營養師宋明憲感受頗深的說,陳先生家外面道路每天下班都會經過,沒想到轉個彎進來,還有狹巷,有人這麼需要人家幫助。
工務室翁全民主任(左)等人合力在屋頂鋪上防水布。(曾秀英攝)
工務室陳明揮將電燈接上電源,讓屋內「重見光明」(曾秀英攝)
返院前,簡守信院長關心陳先生的病況,知道病情控制還好,叮嚀他晚上走路要小心,也提醒垃圾要放垃圾桶,儘量別丟外面。院長也勉勵同仁,我們身邊有很多值得關懷的對象,離醫院十分鐘不到的車程,住這樣的空間,怪不得他會生病、怪不得他永遠沒辦法站起來,期待全院同仁與師兄師姊的力量,讓陳先生未來有轉機。
同仁將整理清潔的物品搬回屋內(曾秀英攝)
簡守信院長在整理過後的床架上,鋪上新的床墊與棉被。(曾秀英攝)
打掃前(曾秀英攝)
打掃後(曾秀英攝)
返院前,簡院長不忘叮嚀陳先生晚上走路要小心,垃圾放進垃圾桶。(曾秀英攝)
又是一次關懷結束,十一月二十日下午趁著天還光,傅醫師與珮妤社工師回程腳步輕盈,心情比起第一次,顯然輕鬆不少,雖然陳先生居住環境與健康仍然還有一段改善的過程,但他們知道,社區的師兄姊還會再來。佩妤盤算著,等基金會通知要安裝熱水器時,他還會再來……
(文/謝明錦整理;採訪/馬順德、賴廷翰、曾秀英;圖/馬順德、賴廷翰、曾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