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後期照護中心
Post-acute care center

形象圖片
形象圖片
形象圖片

中心簡介

因應人口老化,愈來愈多的患者在急性醫療後可能出現失能情形,此舉將大幅造成對醫療體系、家庭及社會照顧之負擔或依賴,故需儘早規劃急性後期之醫療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簡稱PAC)。建構急性後期照護模式與資源整合轉銜系統,依個別病人失能程度,在治療黃金期內給予個別性的積極整合照護,使其恢復功能,即早回歸家庭、社會,大幅減輕照顧之負擔。

台中慈濟醫院目前為中央健康保險署核可承接的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計畫的承作醫院,以「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服務宗旨下,提供急性腦中風患者完整的長期照護服務資源。提供包含認知知覺、肢體動作、語言表達、吞嚥刺激等復健治療訓練,以及完善出院準備計畫與居家護理服務。使病人獲得完整且連續的醫療照護,承擔起「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任務。未來也將配合健保署規劃,承作腦外傷、脊髓損傷、關節置換、心衰竭等各疾病急性後期照護計畫。

台中慈濟醫院的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團隊陣容完整,包含復健專科醫師、復健專科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師、營養師…等。團隊陣容堅強且專業能力多年來皆受到眾多患者的肯定。

復健中心位於本院的第一醫療大樓一樓,佔地寬廣且交通動線流暢,方便做復健的個案上下車進出醫院及日常生活訓練使用。70坪的運動治療室及40坪的生理職能治療室及兩間語言治療室內設有多項復健訓練專用器具。例如:日常生活訓練器材、姿勢平衡訓練器材、精細動作功能訓練器具、認知訓練器材、感覺訓練評估及訓練器材、心肺耐力訓練器材、肌耐力訓練器材、各樣式移行輔助器具、吞嚥訓練器具。完整的復健訓練儀器與設備,可以提供給患者多樣化的選擇以提高治療動機與治療效果。

首先會由醫療照護團隊共同進行全面性評估,訂定個別化的復健訓練目標,並且依照患者的體力及能力由物理、職能、語言治療師執行治療,並定期評估患者的進步情況,以修訂治療目標,進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獨立能力。

物理治療訓練內容:藉由運動治療及動作誘發促進技術來協助恢復身體動作控制。
職能治療訓練內容:利用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訓練、任務導向治療訓練以強化動作恢復。結合輔具、副木與居家環境改造等多元方式以預防繼發性損傷及失能預防。
語言治療訓練內容:利用口腔功能訓練、咽部肌肉功能訓練、吞嚥反射誘發訓練、吞嚥代償技巧訓練、安全進食及喝水訓練、發聲訓練、說話清晰度訓練、溝通輔具評估與訓練、口語表達訓練、非口語溝通技巧訓練等方式以提升患者進食與溝通能力。
期待藉由急性後期照護的完整照護模式,讓腦中風患者可在發病初期即獲得良好且完整的醫療照護服務,以降低腦中風患者的失能表現及家庭照顧負擔,且提高腦中風的生活品質及重返社區生活的機會。

收案條件與治療目標

專業領域
治療頻率與期限
收案條件與治療目標
物理治療
1. 週一到五:
1-2次/天
30~60分鐘/次

2. 週末:
1次/天
30~60分鐘/次

3. 計畫返家者:
居家訪視1次/療程
環境評估含社區適應
收案條件:
1.醫療狀況穩定;
2. MRS 2-4具積極復健潛能
3.能負荷一天1-2次物理治療。

目標:
1.積極復健,增進功能;
2預防繼發性損傷或失能;
3.提升家庭照顧者技能。
職能治療
1. 1-2次/天
30~60分鐘/次

2. 計畫返家者:
居家訪視1次/療程
環境評估含社區適應
收案條件:
1.醫療狀況穩定;動作、感覺、知覺及認知功能損傷者,或日常及社會功能失能者;
2.且經專業評估認定具有積極復健潛能、能負荷一天執行1-2次職能治療者。

目標:
提早參與執行生活職能;
促進感覺動作統合、誘發病患功能恢復;
預防次發性失能
語言治療
視病人體力執行語言溝通或吞嚥治療,每週至少提供5次語言治療。
收案條件:
凡有語言溝通或/及吞嚥進食困難者,含:管灌進食者、有潛在吸入性肺炎危險者、無法安全進食者、進食量不足者、語言溝通困難者、書寫閱讀困難者。

目標:
1.安全由口進食移除鼻胃管;
2.增進語言溝通功能;
3.提升家庭照顧者安全餵食與溝通互動技能。
關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