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部同仁幕後耕耘 台中慈院實證教育綻放榮耀
台中慈濟醫院團隊在慈濟四院聯合舉辦的「跨院區實證醫學文獻查證競賽」拿下臨床組金獎,更在全國的「2025年國家臨床醫學教育獎(NCMEA)」實證醫學類競賽首次參賽就奪得銅獎。連續兩場亮眼成績,不僅來自團隊選手的努力,更有教學部同仁自策劃、培訓到行政支援的默默付出。
◎一場活動,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
今年跨院區競賽由台中慈院教學部擔任總窗口,因此展開細部分工:張可欣助專負責全案統籌規劃,從零開始建構流程;莊素容高專協力支援,協助細節推進;施淑娟高專專注於品質把關,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穩健到位。從活動流程、視訊平臺設定、臨床情境題釋出、檔案命名格式、影片上傳規則,到共識會議報到、評審投票表單製作、競賽倒數與即時公告,每一個細節都反覆推敲。比賽前一晚,團隊甚至還模擬連線不穩等突發狀況的應變方案,只為確保比賽順利進行。
競賽當天,教學部需同時監控線上與實體場域,檢查檔案上傳是否準時且符合規範,並協助評審即時取得資料、處理技術問題。全程幕後守護的工作,不是前線比賽現場能看到,卻是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雖然實際競賽過程並非完美無缺,但當協辦單位在結束後給出「做得很好,不需要改進!」的肯定回饋時,同仁的所有辛苦都瞬間化為甜蜜。


◎課程不是上完就結束,而是一起走過
接續跨院區競賽後,教學部又立刻投入「2025年NCMEA實證醫學類競賽」的培訓與支援。由於籌備期不足兩個月,施淑娟高專與張可欣助專爭取時間,提供參賽選手不同主題的線上課程,還親自參與「NCMEA標竿分享會」,蒐集並整理主辦單位的競賽規則與前屆經驗,讓選手能提前掌握方向。
接著為選手安排密集的培訓,涵蓋13堂線上課程與9堂利用下班時間進行的實體輔導,內容包括「實證最佳搜尋術、評估醫學與健康照護研究中的證據品質與建議強度的方法學框架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制定臨床或實證研究問題的結構化方法PICO(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Outcome)提問與實證思考、偏倚風險評估工具RoB 2.0版、AI輔助實證」等主題,並以周六半天工作坊強化「PRISMA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流程與系統性回顧文獻評析」。對首次參賽的選手而言,是高密度、全方位的能力養成訓練。


◎從白天到黑夜的後勤支援
教學部的角色不只是安排課程,還要負責教學設計、教材整理、課程錄影剪輯與轉檔,確保臨床工作繁忙的選手能無縫補課。教學部團隊積極與講師溝通,調整選手弱點,從PICO構題到簡報邏輯,給予精準強化訓練。同時,建立即時聯繫群組,隨時回應疑問,成為選手背後最可靠的知識與後勤支援。
行政工作的挑戰並不亞於競賽本身。醫策會比賽日期數度更動、報名資料多次重送,甚至在比賽前一周臨時通知,因競賽使用的醫學與生命科學文獻檢索平台PubMed恰好在比賽兩天進行維護而暫停開放,可能影響賽事舉行。最後大會決定照常舉行後,醫院圖書館立即規劃替代資料庫課程,化解危機。張可欣笑著回憶:「當時真的頭很痛,但看到選手的好表現,一切都值得了。」


◎讓實證成為習慣,而非口號
台中慈院選手奪得佳績,展現的不僅是一場比賽的榮耀,更像一盞燈,照亮教學部多年深耕實證教育的道路。台中慈濟醫院推動實證醫學教育已超過十年,從選手最初認識實證內涵,到具備自信與能力站上全國舞臺,是教學部同仁一段段陪伴、培訓與信念的累積。
未來,教學部將持續推動實證醫學的常態化與系統化,並將相關培訓與資源落實於臨床工作,使實證醫學成為醫療人員在日常照護中可直接運用的思維與方法,進一步提升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
(文、圖/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