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出健康吃出營養 冬季該如何聰明吃火鍋呢?
曾正雄營養師撰寫 楊忠偉營養師審核
寒冷的冬季,不管是朋友聚餐或闔家團圓時,來個熱呼呼的火鍋,真的是一大享受。然而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只要了解火鍋食材的選擇與搭配,吃火鍋也能吃健康。
那我們該如何選擇一鍋符合健康概念的火鍋呢?首先要從選擇湯底開始。市售湯底的種類選擇五花八門,大部分的特色火鍋,多使用雞湯塊或大骨熬煮而成,再加入各式辛香料或醬料,使其散發特殊風味。
在選擇湯底時,可把握以下原則,來減低油脂及熱量的攝取:
1. 湯底需加湯時,以開水代替高湯避免湯底越煮越濃,再加上食材在熱鍋中翻煮也會釋出油脂,因
此建議湯底不夠時,可以開水稀釋即可,避免再加入高湯。
2.準備火鍋湯底時,建議以低脂湯底為主,並於火鍋烹煮時,用小湯匙將集中於鍋緣多餘油脂去除,可避免食材在烹煮時,吸入過多油脂。
3.選擇生鮮食材,避免加工餃類,火鍋食材可分為〝生鮮〞及〝加工〞食材兩類,加工食材為講求口感,常額外添加肥肉或動物性脂肪,酌量攝取以避免攝取過多油脂。
4.選擇低脂清爽沾醬,如利用新鮮的蔥、薑、蒜、新鮮辣椒、白蘿蔔泥、醬油、醋等低熱量的調味料取代熱量高的調味料,沙茶醬、甜麵醬、香油、麻油等。
因此為了健康,在冬天時若要享受火鍋,最好以熱量最低的日式涮涮鍋為主。一人份的日式涮涮鍋,湯底多為較輕淡的雞湯,加上是以青菜為多的配料,再配上醬油與醋調配而成的沾醬,一餐下來,大約吃進250大卡。
不過,可別讓涮涮鍋的輕量級熱量,讓你誤以為「所有的火鍋都是一樣的」!就麻辣鍋的熱量可就
達到了嚇死人的境界!以大骨熬湯底的麻辣鍋鍋底,通常都會加入麻辣油與植物油增加麻辣的口
感,有的還會加入雞油讓口感更為香醇,再配上提味的冰糖和辣豆瓣醬,辣油的麻辣口感總是讓人
邊吃邊喊過癮,但是以一鍋四人份的湯底來算,熱量就可達到7300大卡左右。
光是湯頭就這麼驚人了,如果再加上牛肉片、豬肉片、油條、丸子、青菜、金針菇,配上一杯飲品或其他飲料,那麼吃一次麻辣鍋,幾乎吃下了3000大卡,這個數字等於一天半所需要熱量(一般民眾一天所需的卡路里為體重×30大卡)
一碗白米飯約為200大卡的熱量,吃一次麻辣鍋就算只以2000大卡來估算, 也等於你在一瞬間至少吞下了10碗飯!半碗沙茶醬卡路里等於4碗飯。
在家裡自己吃火鍋,同樣也有這種「隱藏」熱量危機!不過這個恐怖危機的罪魁禍首,不是火鍋料本身,而是讓火鍋更加美味的沙茶醬。半碗約100公克的沙茶醬,就有720大卡的熱量,喜歡加蛋黃的人,則會增加50大卡的熱量,再加上一點醬油、醋、蔥花等配料,半碗的沙茶醬,就有直逼800大卡的熱量,也等於你在短短的數分鐘之內,吃下了4碗白米飯。除了嚇人的熱量危機,愛吃火鍋還是造成痛風最大的主因之一。
除了注意火鍋的熱量之外,火鍋的含鈉量當然也不能忽視。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建議,每人每日鈉的攝取量不應超過2400毫克,即每餐約800毫克。火鍋含鈉量多來自高湯及調味料,依各類湯底調味料使用的不同,一碗250ml的火鍋湯底約含200-1400毫克不等的鈉量。若湯汁因烹調而濃縮後,每碗火鍋湯的含鈉量可能更多。在正常的攝取狀況下,鈉離子可幫助體內血液酸鹼度及水分的調節,但若長期攝取過多,則會導致血壓升高,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
因此喜愛吃火鍋的民眾,只要選擇低脂湯底為主,搭配適量生鮮食材及低脂清爽的醬料,適時將湯汁上層的浮油去除,避免攝取過多火鍋湯汁,相信在聚餐歡樂的同時,也能吃出營養與健康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