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使用抗生素
廣義的抗生素係指各種治療感染的藥品,例如:抗細菌劑、抗黴菌劑、抗濾過性病毒藥等。但是抗生素並不是消炎藥,而是用來對抗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症。而"消炎藥"指的是具有抗發炎效果的止痛解熱劑、或是類固醇等,一般民眾常誤以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抗生素只能殺死病原體,間接抑制病原體所引起的發炎反應(即發生紅、腫、熱、痛症狀)。
沒有感染而濫用、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藥量不足等不當使用抗生素的情況,都可能造成微生物的抗藥性,而導致發生嚴重感染時無藥可用的危機。所以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嚴格控管。
人體中有好菌,也有壞菌。好菌可幫助消化、抑制壞菌生長,並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壞菌則會讓人生病。不當使用抗生素會將好菌壞菌全都殺光,反而導致腹瀉或因體內菌種失衡而衍生出超級感染:原本帶有對抗藥性的壞菌,會因為其他的菌種都被殺光,而獲得更多空間與養分,進而大量地繁衍。
當使用抗生素時,要讓抗生素發揮最大的效果有以下幾點原則:
一、固定間隔時間服藥:
目的要讓血液裡維持有效抑制細菌繁殖或殺死細菌濃度的抗生素,才能發揮應有的藥效。
二、完成整個療程:
不適的症狀消失並不代表病原菌已經完全消滅,需繼續完成整個療程。切忌隨意停藥,反而給予殘存的病原菌休養生息及繁殖的機會。
三、空腹隨餐:
抗生素的吸收常受到食物影響,要問清楚服用時間。
四、避免藥品交互作用:
要告知醫師或藥師所有使用中的藥品,選擇不會有交互作用的抗生素。
五、多喝開水:
膠囊狀的抗生素若無充足水分將膠囊沖入胃中,很容易沾黏、傷害食道。充足的水分也有助於藥品代謝物順利的排出體外。
六、瞭解副作用:
服藥後若出現紅疹、搔癢、紅腫、嚴重腹瀉,要停藥並立即醫。
有鑑於抗生素濫用的情形日益嚴重,使得各種具抗藥性病菌出現的比例急遽升高,因此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是刻不容緩的事。倘若在使用抗生素時,都能秉持上述原則,相信在未來對抗細菌上,將會有明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