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養生面面觀
傳統中醫食療養生觀裡充分表達出均衡飲食這一觀點,幾千年的人文,積累出中華民族傳統養生保健的膳食原則。“藥食同源,寓醫於食”的食療觀及“審因施食,辨証用膳”的平衡膳食觀。對健康上則採取“調理陰陽,陰平陽秘”的健康觀。因此遵循著飲食清淡,素食為主,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以粗茶淡飯,青菜豆腐保平安。食,不可無“綠”的原則來執行食療養生。
食物是最好的醫藥,傳統醫學所使用的藥材,常是一般的食物,“藥療不如食療”因此食物與藥物其實是一體。食物的性能與中藥同樣有四性、五味。四性是指食物進入人體消化吸收後所呈現的功能,如「寒、熱、溫、涼」;五味是指食物本身的味道,有「酸、苦、甘、辛、鹹」。不同性質的食物,可以有不同程度上藥物的治療效果。食物的四性舉例如西瓜性
寒,味甘適合給發熱、口渴、煩燥、尿毒、唇紅的人食用。梨子性涼,味甘,是清補脾胃,止咳化痰,養陰潤燥之佳品,適合給咳嗽、胸痛、痰黃的人食用。生薑性微溫,味辛,有發汗解表,溫肺止咳、溫中止嘔之功用。適合給風寒感冒、惡寒、頭痛的人食用。因此食物四性均衡,平衡組合如此才能保證人體五臟之氣平衡。又五味亦要均衡,偏於「酸、苦、甘、辛、鹹」任何一項則五臟失衡,疾病因此隨之而來。
日常飲食中偏食溫類食物,或偏食寒涼類食物,都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影響。常見的溫熱性食物有大棗、桂圓、黑豆、辣椒、櫻桃、李子、桃、薑、麻油等,具有補虛勞、袪寒冷,益氣血,暖腰膝等作用。常見的寒涼性食物有小米、綠豆、蘑菇、白菜、蕃茄、冬瓜、西瓜、蓮藕、梨等,具有清熱解毒、消煩止渴、滋陰涼血的作用。
四時氣候變化,飲食更應順應氣候變化,才能保養體內陰陽氣血。夏季進補宜選用滋陰、清淡之品以補益元氣,清熱解暑。建議選用綠豆、西瓜、冬瓜、蕃茄、薏苡仁、茯苓、山藥等。台灣地區是多雨潮濕的地方,易導致流汗不順暢,全身困乏,甚至骨節痛。建議選些利濕的食物,如薏米、白扁豆、冬瓜、蓮藕、雞蛋等。總之,以食補為主,藥補為輔,視情況具體對應飲食性味均衡,能夠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寓醫於食,必能強健體質,達到食療養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