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床創新到生命陪伴 台中慈院傳承醫療慧命
陽光炙熱的盛夏時節,上人與台中慈院溫馨座談相聚在臺中靜思堂慈濟部,包含簡守信院長與多位臨床醫師分享從急重症到創新醫術、從救命實例到生命陪伴的點點滴滴。醫護人員用雙手捧起病人的希望,也用心傳遞慈濟醫療的深情與價值。證嚴上人感恩慈濟醫療體系的醫、護合和互協,以真誠的心「用生命走入生命」。
簡守信院長深情回顧自己「82%的醫療生命」奉獻於慈濟,並以他在花蓮、大林的臨床案例,說明慈濟醫療如何讓破碎的臉龐與心靈都能復原。他以「補破網」比喻醫療志業,鼓勵年輕醫師不僅追夢,更要築夢、圓夢。慈濟醫療志業在世代接力中持續綻放,如同大廳的慈濟功德會會歌旋律,時時提醒眾人初衷與使命。
簡院長舉一位曾被宣判為植物人的病人為例,說明團隊努力讓病人甦醒,從昏迷指數3到康復,家屬手工製作面紙封套致贈全體醫護,感謝「醫護用心、家屬放心、病患開心」。他殷切期許年輕一代醫師能打破他82%的紀錄,終生守護慈濟醫療慧命。


◎與死神爭分奪秒的急重症搶救
心臟外科主任余榮敏分享一位43歲男性因自行針灸導致心包膜積血、心包膜填塞並心跳停止的急重症案例。醫療團隊施行緊急CPR、葉克膜支持及心臟修補手術,病人最終康復出院。余主任呼籲大眾應尋求專業中醫師進行針灸,避免自行操作的風險。
心臟外科醫師鄭伊佐則分享運用「主動脈鉚釘」技術,成功治療副主動脈瘤破裂合併短瘤頸的緊急病例。「主動脈鉚釘」技術能讓支架與血管緊密固定,減少位移風險,使病人術後恢復迅速,甚至能在術後第五天出院,大幅縮短傳統大手術的恢復期。
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謝世榮醫師報告了「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症」的極為危險的病例。他分享一位60歲女士,在2024年8月6日發病,送醫時已休克並心跳緩慢,診斷為A型主動脈剝離,併發急性心肌梗塞,院內猝死。病況兇險,更驚心的是手術中還經歷兩次心跳停止,團隊不放棄的努力,最終仍讓病人奇蹟般地恢復意識並能使用助行器行走。謝主任指出,2018年12月到2024年12月的六年,台中慈院在39例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手術,創下零死亡率的優異紀錄,遠低於國際上16-27%的死亡率。他認為優異成就的原因,是簡院長營造的優良環境,讓主治醫師們即使半夜也願意共同努力開刀。

◎創新微創技術,提升生活品質
耳鼻喉部醫師謝承祐分享他最感興趣且致力攻克的「耳咽管開放症」,一種讓病人持續聽到自己呼吸、心跳或說話回音的疾病。傳統上「耳咽管開放症」缺乏有效治療,只建議病人「增胖」,但效果不彰。謝醫師與團隊研發臺灣唯一訂製的彎曲注射器,在耳咽管內注射脂肪來縮窄管徑,成功減輕病人生活的不舒適。他表示,新技術已幫助多位病人擺脫「只想躺平」的困擾,重獲正常生活,並已成立耳咽管中心,在國際學術舞臺分享經驗。
耳鼻喉部醫師張展榕介紹「甲狀腺消融手術」,透過超音波導引的能量針精準破壞腫瘤並保留甲狀腺組織與功能。「甲狀腺消融手術」為不願意或無法接受傳統手術的病人提供新選擇,術後僅有針孔大小傷口,恢復迅速。開展此項業務兩三年來,已完成150例頭頸腫瘤消融手術,甚至有案例腫瘤完全消失。張醫師更引進新型組織切片技術,大幅提升甲狀腺診斷的準確性。


◎團隊和合互協,精準治療病症
醫務秘書林英超分享罕見的「非典型三叉神經痛」病例,病人是37歲的麻醉科醫師,因下頜骨軟骨瘤壓迫三叉神經導致劇烈疼痛,在躺下時更是疼痛難忍。由於腫瘤位置特殊且罕見壓迫三叉神經,手術難度極高。團隊召開多次會議,討論並借鑒古老木乃伊的案例,最終決定嘗試從口腔進行內視鏡手術,避免外觀疤痕。動員耳鼻喉科、整形外科與口腔外科等多科合作,林醫師表示行醫30多年,沒看過這三科醫師站在一個手術檯一起去做手術,讓他非常的感動。病人經口內內視鏡精準切除下顎腫瘤,成功解除病人長期疼痛,展現台中慈院「合和互協」實力。
◎生命重啟的大愛移植
外科部主任鄭紹彬分享一位61歲女性的活體肝臟移植案例。病人因慢性C型肝炎導致大量腹水和胸水,需每周抽水。面對換肝建議,她的三個孝順兒子都願意捐肝,最終透過團隊評估,由二兒子成功捐贈左側肝臟。鄭主任特別強調手術前夕,開刀房和加護病房團隊自發性、詳盡的術前準備會議,盤點步驟、器械和備料,展現極高的團隊合作與人文關懷。最終手術成功,病人順利康復。
◎胃癌治療的卓越成果與免疫治療展望
副院長余政展回顧過去十年耕耘,並分享胃癌治療的突破性成果。他介紹一位43歲女性胃腺癌病人,胃部有碗口大的潰瘍且淋巴結腫大。過去臨床操作可能會直接手術,但團隊決定採取新策略,先進行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儘管病人家庭狀況不佳,團隊多次勸說才完成療程,但治療效果顯著,碗口大的潰瘍縮小為小茶碗大小,淋巴結腫大也幾乎消失。最終透過腹腔鏡全胃切除合併淋巴廓清手術,病理報告竟顯示為第一期,且侵犯處只剩下纖維化。余副院長指出,台中慈院在第三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達到六成,遠高於全國平均的三成,與日本、韓國等胃癌治療先進國家的成績相當。
余副院長還分享另一位志工的胃腺癌案例,同樣在免疫治療和化學治療後,腫瘤大幅縮小,甚至切片找不到癌細胞,達到病理上的完全緩解。他也提到一例罕見的肉瘤樣肝癌病人,透過腹腔鏡手術成功切除,出血量極少,術後追蹤半年未見復發。余副院長強調,免疫治療已在現今醫療領域扮演重要角色,他倡導透過素食、運動及療癒植栽等方式提升免疫力,幫助病人改善狀況。

◎肯定與傳承
中山醫大附醫心臟外科醫師蔡宗博與謝世榮主任是師徒關係,兩人情誼深厚。蔡醫師表示看到台中慈院醫療的成果,感到非常高興。心臟血管外科薪傳有人,而且青出於藍勝於藍,讓他更高興。
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肯定台中慈院落實「五全」醫療--全人、全家、全隊、全程與全社區。他讚許團隊無縫接軌、護理與藥師齊心投入、病人照護細緻周到,成就低死亡率與高康復率的奇蹟。他強調,醫療的成敗不在技術高低,而在是否用「心」守護「愛」。
上人感恩慈濟醫療體系的醫、護合和互協,以真誠的心「用生命走入生命」,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並以醫王視如佛,以護理比作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即刻到場,展現覺有情的菩薩精神。


(文、圖/賴廷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