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遲緩兒居家生活 台中慈院早療團隊往診衛教
台中慈濟醫院兒童早療團隊18日在潭子區,探訪兩位發展遲緩孩童。復健醫學部治療師團隊與營養科營養師依照個案居家環境、照顧者和孩童互動狀況,提供職親建議和技巧,讓照顧者與孩子互動能更緊密,促進孩子身心發展。
一歲大的陳小妹和滕小弟,在台中慈濟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聯合評估,皆為發展遲緩的孩童,分別有認知、語言理解表達及口腔動作等發展遲緩,每周一次來台中慈濟醫院作職能和物理治療。社會服務室社工師郭哲延表示,考量孩子需求及照顧者居家照顧情形,邀請團隊一同家訪,透過觀察家庭環境、照顧者與孩子家中互動模式,提供親職建議,讓孩子在家裡可以持續復健,治療師也會根據目前家庭狀況,等孩子回到醫院復健時,能給予更適切的建議與指導。
此行往診由社服室社工師郭哲帶領復健醫學部物理、職能、語言、臨床心理共四位治療師前往,營養科營養師一同關心孩子營養攝取需求。
18日上午,早療團隊先探訪陳小妹家,四位治療師圍繞陳小妹身旁,觀察各方面行為表現及居家活動情形。「固齒器沾果醬或將食物放置口腔兩側,可訓練他口腔上下咀嚼動作和舌頭側送食物的能力。」語言治療師張純菁透過小饅頭餅乾試著加強陳小妹的咀嚼能力。物理治療師劉淑靜與臨床心理師蔡靜怡,建議媽媽改變家裡小孩活動區域,擺放可咀嚼玩具,給他自由去探索事物和滿足咀嚼慾望。


職能治療師吳憶沛觀察到,媽媽在陳小妹視線範圍內,情緒較為安穩。吳憶沛邀請媽媽下次孩子上課一起進教室,陪孩子上職能治療課,有助於治療師增加孩子遊戲方法,透過和照顧者共玩的方式能引導如何在家跟孩子互動。


也是一歲大的滕小弟,他大陸籍的爸爸忙於工地工作,媽媽與姊姊皆有智能障礙,由外公負責照顧滕小弟飲食和復健。早療團隊認為他母親需要更多的親職技巧,因此安排家訪。

團隊請滕小弟的媽媽暫時在旁邊觀摩,並用玩具和滕小弟互動。「來,自己去拿玩具。」劉淑靜治療師引導滕小弟上下爬行或俯撐行走,示範給媽媽。吳憶沛說,小孩比較黏媽媽,媽媽要適時放手讓孩子去活動,或陪伴他引導玩玩具,有助於日常功能治療。郭哲延考量孩子需較大且安全的活動空間,也兼顧照顧者平常活動喜好,他給滕小弟的媽媽一項重要任務:每天上、下午和晚間,各花三十分鐘讓孩子活動,陪伴孩子在房間內玩耍,孩子才有更多探索、自行扶物移動的機會。


發展遲緩孩童營養攝取常因進食過少或偏食等低於一般孩童。營養科營養師朱映儒查看個案家冰箱、詢問照顧者孩子平時在家進食情形。「建議每天四份油脂類,煮麥片粥的時可放少量油一起烹煮。」朱映儒依循語言治療師「飲食建議」,分別提供給兩位孩子的照顧者飲食製備技巧,進而增加熱量攝取,並且提供每日營養建議手冊,期望孩子發育不因遲緩而影響。
(文、圖/呂榮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