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培訓受證師兄姊參訪 體會人本醫療內涵
一百三十七位來自美國、澳洲、印尼與南非等海外培訓受證師兄姊十一月七日近中午抵達臺中慈院參訪,一行人整齊列隊進入大廳,立即受到注目,尤其是穿著藍天白雲的「黑珍珠」師兄姊,更是引起大德好奇。大家問訊後,人文室同仁引導師兄姊們轉往十六樓中庭,營養組同仁早已備好豐盛餐點等待海外師兄姊到來。


「平常天氣沒那麼好,因為菩薩來的關係,天氣都不一樣啦!這個醫院住院病人,病都比較快好,因為有很好的view,任君選擇……」簡守信院長風趣開場,引來師兄姊熱烈掌聲。簡院長說,現在醫院之所以能蓋那麼高,是來自美國芝加哥的摩天大樓百貨公司概念。當年有人看到年長的女士走進電梯,門再打開時,竟然走出來一位年輕的小姐,當場想為妻子購置一台。
「其實慈濟就是那部電梯,電梯可以讓我們登高望遠,看到更遠、更美好的地方,同時看到社會更需要幫忙的角落,也是可以讓人更年輕的地方。」簡院長解釋並不是因為醫院可以微整形讓人年輕,而是因為「慈濟」。簡院長舉他在大林慈院的例子說明,有次看到林執行長夫人林媽媽與太太並肩走來,乍看以為是「慈青」,走近後才發現是兩位夫人。簡院長說,他們倆位真是「慈青」啊!因為「做慈濟後,會持續年輕」,讓現場掌聲、笑聲連連。簡院長希望大家,把內心愛的力道展現出來,讓這個世界因大家的努力而發生改變。
由於師兄姊來自不同國家,簡院長講話同時,現場就有負責不同語言即時口譯的師兄姊,透過耳機將內容傳達到師兄姊耳中。對來自於非洲的師兄姊,同步口譯方式更特別,從莫三比克陪同師兄姊來台的蔡岱霖師姊說,這次有南非、史瓦濟蘭、莫三比克、賴索托與新巴威等五個國家的的師兄姊來台受證,使用的語言有祖魯語、蘇圖語、葡語及英語,除英語外,每種語言都需要先透過一位師兄姊將中文口譯成英文,再由另一位師兄姊口譯為祖魯語、蘇圖語或葡語,過程複雜就是要讓所有海外師兄姊能得到第一手訊息。


用餐後,人文室同仁分三路導覽,在解說下,瞭解慈濟醫院成立的初衷與歷史,也對慈濟醫院特有的醫療人文有了深刻印象。來自澳洲的黃子云是大學時期,因無意間得到的一本證嚴法師靜思語開始認識慈濟。直到孩子五歲,陪孩子參加社區親子成長班,才投入志工行列。看到臺中慈院的職工與志工感覺彼此很熟悉,好像一家人。他覺得醫院規模很大、很整齊,對醫院綠建築的設計,及雨水、中水及廢水的回收充分運用,節約地球資源,他感到相當敬佩。


推輪椅者:來自澳洲的黃子云。
來自史瓦濟蘭的Noxolo,2012年生了重病,是南非的國際志工訪貧關懷對象之一。透過志工關懷過程,他認識了慈濟,瞭解證嚴法師為全世界各個角落貧、病、孤、老等弱勢者所做的努力,進而跟著慈濟志工服務當地社會。Noxolo說,史瓦濟蘭沒有像臺中慈院規模這麼大的醫院,覺得這裡是真正是守護生命與慧命的地方。
生長於莫三比克的Telma,從小家庭困苦,且父親常酗酒打她,導致她很早離家結婚,幾次不順遂的婚姻,讓她失去了人生方向,活在焦慮、恐懼中。三年多前無助的Telma,透過朋友來到慈濟,感受到愛與溫暖。在慈濟志工陪伴與鼓勵下,漸漸走出心中陰霾,臉上也開始展露出笑容。這次參訪讓Telma大開眼界,因為莫三比克沒有規模這麼大而且設計細膩的醫院。Telma希望能更精進學習,回到家鄉幫助更多貧病無助的人。
(右)來自史瓦濟蘭的Noxolo。
生長在莫三比克的Telma。
(文/人文真善美張美齡、公傳室整理;圖/人文真善美劉本介、公傳室馬順德;錄影/人文真善美范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