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隆培訓慈委尋根 簡院長鼓勵做慈濟比較不容易失智
馬來西亞慈濟雪隆分會七十位培訓慈誠委員,13日展開一周臺灣慈濟尋根之旅,走訪心靈故鄉靜思精舍,以及證嚴上人清水出生地。15日行程來到台中慈濟醫院,由簡守信院長為培訓慈委分享溫馨醫療故事;社區健康中心主任陳慶元則與大家暢談癌症防治和健康蔬食,帶來一場兼具人文與健康的饗宴。

15日下午兩點,兩輛遊覽車抵達台中慈院大門口,簡院長與慈濟慈善副執行長劉濟雨師兄、雪隆分會執行長簡慈露師姊,一同迎接遠道而來的雪隆培訓慈委。簡院長致辭時,請大家環顧慈院大廳四周,並說:「寬敞明亮的醫院大廳,曾是丹娜絲風災募愛的地方,充分發揮了它的功能。」院長熱情歡迎慈濟家人回到法親道場,也誠摯邀請各國志工蒞臨參觀台中慈院。


目前馬來西亞慈濟雪隆分會共有一千多位培訓慈委,這次在劉濟雨師兄和簡慈露師姊安排下,簡院長特別為七十位培訓慈委帶來一堂醫療人文課,深化他們對慈濟法脈的認識。課程由人文組同仁王玉仙主持並代表全院同仁致歡迎詞,慈濟人文美學團隊也安排迎賓儀式。頌缽聲響徹大愛講堂,十三位茶人邀請貴賓品茗,舞臺上五位師姊以手語演繹「妙手生華」,場面莊嚴雅致。人文美學團隊負責師姊程淑鑠說:「呈現『茶香、花語、妙手生華』,希望讓慈委們深刻體驗慈濟人文之美。」


簡院長開場播放台中慈院醫師主任們參與「2024 TIMA擊鼓」的影片,氣勢恢弘,呼應2017年吉隆坡國際慈濟人醫論壇的擊鼓表演。他讚佩馬來西亞人醫的用心,值得臺灣人醫學習的榜樣。接著切入課程主題「高齡化社會與失智症問題」。簡院長表示,大腦神經元透過持續學習能保持連結,延緩退化,而慈濟人因長期投入社會連結與志業,樂於付出,能讓心境與思緒保持清明。他勉勵雪隆慈委:「做慈濟比較不容易失智!」
簡院長分享一位遭三百公斤鋼樑重壓的病人案例。病人全身重創,經14科19位醫師及護理、復健團隊合力搶救,最終重獲新生。他指出,全人會議中,醫療團隊除了優先考量病人,也會顧及家屬心情,陪伴他們度過難關。院長強調,專業醫療若能結合慈濟人文,便能安定病人與家屬的心靈。


隨後,院長分享脊髓損傷病友江永旭的故事:從最初往診關懷、就醫復健,到志工與醫療團隊一路陪伴,讓他逐漸走出人生低谷。江永旭從受助者轉變為助人者,不僅成為慈誠,也以「口足畫家」身分開創新人生,如今更是台中慈院的駐院畫家。院長感慨地說,當生命有了方向與目標,道路就會更加寬廣。他並引用印度聖雄甘地的話:「找到自我的方法,就是在服務他人中忘我。」勉勵培訓慈委持續精進。
社區健康中心主任陳慶元也特地抽空與培訓慈委們交流。他以「千金難買早知道」為題,提醒大家預防癌症的重要。他開門見山指出:「定期健康檢查非常重要。」並說明女性常見癌症如乳癌、甲狀腺癌具有相關性,應時常自我檢查、關心身體。此外,他提醒要注意食安與環境問題,少吃加工食品、油炸或醃漬食物,水果糖分也不宜過量,以免引發代謝疾病。呼應簡院長的失智議題,陳主任也建議多採植物性地中海飲食、多運動、多動腦,以增加大腦保護因子。他總結強調:「健康的吃、健康的睡、健康的動,加上定期健康檢查,就是健康的根本之道。」


劉濟雨師兄讚歎雪隆慈委們把握因緣回到心靈故鄉取經。他指出,靜思精舍是慈濟的法源,大家要珍惜並把握因緣。簡院長也特地準備結緣品,包括由中醫部與藥學部中藥局合作自製的「舒筋活絡膏」與「寬心油」,幫助旅程舒緩身心;還有台中慈院特有的手工「慈濟DNA木牌」、搭配「想思豆」的玻璃罐吊飾,外加一頂「2024 TIMA白帽」。豐富的禮物讓培訓慈委們倍感溫馨,滿載而歸。


(文、圖/呂榮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