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醫妙呈現 團隊治療奏大功 除病巧追根 痼疾痊癒繹慈悲
臺中慈院同仁七月一日迎接 上人行腳蒞臨,呈現壯盛的「女力」女醫師簡報,讓同仁與隨師師兄姊耳目一新,看見臺中慈院團隊醫療的豐碩成果與長足進步。
醫護同仁大廳演繹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終曲」(謝明錦攝)
◎柔剛迎師 書軒小志工獻竹筒 醫護十二大願演繹終曲
歡迎隊伍用「上人好!」的熱情問候,接進行腳抵達臺中慈院的 上人與隨師大眾,隨即呈現一柔一剛演繹。靜思書軒十位小小志工唱起「擁抱蒼生」歌曲,童稚純真吟誦「師公上人,我要向您致敬……」更獻上自己的竹筒給師公上人。 上人歡喜撫摸每位小小志工,感恩他們付出。接著簡守信院長在佛陀問病圖前,帶領二十一位醫護同仁擊鼓演繹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終曲」,丹田呼吼搭配手勢力道,氣勢磅礡。擊鼓醫護同仁多次排練,默契十足,身手不凡。
靜思書軒小小志工獻唱、獻竹筒。(賴廷翰攝)
簡守信院長帶領二十一位醫護同仁演繹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終曲」,氣勢磅礡。(賴廷翰攝)
上人表示十二大願,每一願都是為病人付出,在臺中慈院真正看到真實法落實人間,也看到穿著迷你袈裟的醫療志工在慈院把愛的能量發揚光大,他感恩院長與大醫王及菩薩長年累月守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
眾人隨後進入慈濟部會議室聆聽醫療簡報,簡守信院長歡迎大家蒞臨並表示,日曆上一與七兩個數字對調,離 上人歲末祝福來到臺中慈院,時光已經就又要半年。他說,全院同仁是用最歡欣的心迎接 上人。
簡守信院長歡迎大家蒞臨。(賴廷翰攝)
邱國樑醫秘向大家宣達好消息。(賴廷翰攝)
◎喜訊連連 專科醫考百分百通過 神內陣容十全大補
負責介紹講者的邱國樑醫秘先宣達好消息:醫院從第一年住院醫師(R1)開始訓練的兩位內科住院醫師,上星期通過內科專科醫師考試,及格律百分百!家醫科今年也有一位醫師完訓,及格率也是百分百!
神經內科主任曾啟育爭取第一位報告,分享神經內科門診量在區域醫院名列前茅,檢查室服務量與失智症健保藥物申請整體成長。他說,成長代表病人的信任及對醫院專業技術的肯定。曾啟育很開心創科主任傅進華醫師五月再度回到臺中慈院服務;下個月郭啟中醫師也要歸隊;再兩周,眩暈專家張滋圃醫師也要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歸國。神經內科從兩人、四人、六人,即將十人到齊。他強調,一位醫師不可能看所有疾病,但神經內科醫師分工合作,專長幾乎涵蓋神經科疾病,不僅是「醫療團隊」,還提供「團隊醫療」。他的歡喜感染全場聽眾,邱國樑醫秘用中藥形容:四神湯、六君子湯到十全大補湯,神經內科團隊讓人期待。
神經內科曾啟育主任。(賴廷翰攝)
神經內科曾啟育主任。(賴廷翰攝)
「人未到,聲先到」,「擁抱蒼生」音韻透過男高音登場,新陳代謝科顧問醫師宋育民邊獻唱邊登場,博得全場掌聲。他說,三月到臺中慈院服務,沒有特殊個案分享,是要報告幾個月來的體會和感受。首先,他從隨他到慈院就醫的老病人口中聽到,臺中慈濟醫院寬敞沒壓迫感,還隨時有熱情志工師兄姊服務,感受尊重。宋育民覺得祥和、寧靜、友善的就醫環境為病患著想,是慈悲的體現。他也表示,練唱歌曲不下兩百次,深深體會慈濟人的大愛付出,尤其慈濟人「舉足輕重」呈現了不同面向與層次。
新陳代謝科顧問醫師宋育民用男高音詠唱「擁抱蒼生」,邊唱邊登場。(賴廷翰攝)
新陳代謝科顧問醫師宋育民用男高音詠唱「擁抱蒼生」,邊唱邊登場。(賴廷翰攝)
◎女醫分享 身心科以病人為中心 中醫部追病因治廿年頑疾
接著是簡守信院長特別安排的女醫師分享,其中新陳代謝科主任黃怡瓔與藥學部組長陳建全、身心科醫師蕭亦伶與整型外科醫師楊超智、眼科醫師陳宥蓁與周兆峰是夫妻檔。心臟內科醫師陳美綾與胸腔內科醫師倪永倫是隨夫婿遷移臺中而到慈院任職。中醫部醫師陳相如與莊佳穎則是從住院醫師一路訓練到主治醫師。
身心科醫師蕭亦伶說明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概念,他說思覺失調症病人常分不清真假,容易恐懼,擔心害怕受傷害,家屬也苦惱是否一輩子如此?蕭亦伶舉臺中慈院身心科團隊以五對一的方法,除了醫護還要有社工師、心理師、職能師共同參與,幫助病人重拾生活自理能力。團隊還進一步透過希望小站中與人群接觸的訓練,能讓病人回復職業功能重回職場。他說,病人個案因表現優良擢升正職人員,他也覺得很有成就。
身心科蕭亦伶醫師。(賴廷翰攝)
身心科蕭亦伶醫師。(賴廷翰攝)
中醫部醫師陳相如每周四下午到志工室關懷醫療志工,累計超過五百人次師兄姊。他舉一位長年下肢痠麻疼痛師姊個案,說明飲食均衡的重要。師姊下肢痠麻疼痛於二十年,曾做靜脈曲張手術、神經傳導檢查,甚至求助婦產科、心臟內科、風濕免疫科都找不出原因,最近幾月幾乎二十四小時疼痛,指數逼近十分,如同分娩一樣痛。陳相如醫師細心做出求醫歷程與分析,瞭解師姊長年茹素卻不均衡,透過中醫團隊分析,認為是缺乏高品質的蛋白質氣血不通,動用傷科手法、中藥內服、針灸治療,也建議師姊調整飲食習慣,終於逐漸緩解師姊二十年疼痛。他認為,成功治癒關鍵在於團隊找出病因氣血才能對症下藥。
中醫部傷科陳相如醫師。(賴廷翰攝)
中醫部傷科陳相如醫師。(賴廷翰攝)
◎眼科救眼不分年齡 新陳代謝找回病人笑顏
鄭慧敏、陳宥蓁兩位醫師去年加入眼科團隊,登台簡報齊聲朗讀問候語非常特別。鄭慧敏醫師說蔡顯揚副院長常提醒,把每臺手術當作是人生中第一臺手術戰戰兢兢進行,因此,對每位病人,他們都用虔誠心情處理。兩位醫師分享的都是糖尿病導致視網膜病變,幾乎全盲的個案。特別的是一位才二十出頭,一位是年逾六旬。醫師感受他們剛到診間都是到徬徨、無助與沈重,不管求神問籤或親友鼓勵而來,在眼科團隊積極治療下,至少都有一隻眼睛恢復到0.3至0.5視力,改善生活也恢復自信。兩位醫師說雖然每隻眼睛都要耗三到五小時長時間手術,但得到病人肯定是繼續為下一位病人服務的最大動力。
眼科鄭慧敏醫師兩人登台簡報齊聲朗讀問候語非常特別。(賴廷翰攝)
陳宥蓁醫師兩人登台簡報齊聲朗讀問候語非常特別。(賴廷翰攝)
新陳代謝科主任黃怡瓔表示,大多數甲狀腺功能異常病人,多半會出現血液荷爾蒙異常或頸部腫塊,但門診曾出現頸部沒腫塊卻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病人!他回憶,病人第一次來診間,整個人完全沒精神,表示眼睛澀澀、口苦苦、臉腫腫,女兒懷疑是糖尿病,才來求診。檢查結果確認是甲狀腺功能異常,黃主任利用藥劑補充甲狀腺素,請病人避免高油脂食物,兩個月治療,病人再回診,整個人變漂亮了!黃怡瓔把治療前、後的照片投放出來,聽眾都「哇」了一聲,確實改變很大。病人也說聲音不像以前粗粗的,人也變漂亮了。黃主任說,看到病人的笑容,是最大的回報。
新陳代謝科黃怡瓔主任。(賴廷翰攝)
新陳代謝科黃怡瓔主任。(賴廷翰攝)
◎復健跨科協療肩疾 中西合治絕境逢生
復健科醫師張瓊玟先講笑話緩解緊張,再分享病人「手不能舉」的繁複治療過程。張瓊玟說明團隊透過理學檢查辨識是肌腱症狀而非神經問題,再由超音波診斷是肌腱斷裂,轉由骨科透過核磁共振證實,手術修補。即使手術後,病人仍覺肩膀功能沒回復,仍由團隊利用徒手鬆動術搭配增生療法,改善病人肩膀功能。他認為,團隊合作是成功關鍵。邱國樑醫秘補充,復健科已有七位醫師,員額充足已經可以招收住院醫師,期待復健科越來越強。
復健科張瓊玟醫師。(賴廷翰攝)
復健科張瓊玟醫師。(賴廷翰攝)
中醫部醫師莊佳穎分享朋友因腦疾被兩家醫學中心研判可能成為植物人的個案。他說,親友不放棄輾轉來到臺中慈院進行中西醫合治,成為契機。莊佳穎尋求神經內科醫師林書漢合作,自己從中醫古籍辯證求方,找到醒腦藥方維持病人腦部運作;林書漢醫師則遍查可能病因,最後在全臺只有一家檢驗機構可做的檢驗項目,發現病因是「自體免疫性腦膜炎」,隨即投藥治療,病人隔天清醒,莊佳穎形容病人清醒握住林書漢醫師的手時,扣人心弦的奇蹟情境,感動了聽眾。隨後病人移除三管、積極復健,不僅回到職場上班,螢幕播出五月母親節玩投籃機的影片,大家為病人與團隊響起掌聲。
中醫部莊佳穎醫師。(賴廷翰攝)
中醫部莊佳穎醫師。(賴廷翰攝)
◎肺阻塞追出睡眠障礙 乳癌精準診斷 心內克服多重衰竭
臺中慈院睡眠中心發展全方位睡眠中心個案管理系統,幫助病人提高陽壓呼吸器使用率,也獲得國家品質獎。胸腔內科醫師倪永倫分享一位慢性肺阻塞病人每個月都因呼吸喘被送進加護病房。倪永倫醫師間接發現病人合併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使用雙陽壓呼吸器後已經不會喘,但後續追蹤發現右上肺有結節,病人不敢切片檢查。幸好臺中慈院引進「支氣管內超音波」,透過檢查,確認病人罹患肺腺癌,已開始治療。倪永倫指出,團隊持續關心與追蹤,讓病人疾病能找到解決方案。邱國樑醫秘透露,倪永倫醫師在北部服務的醫院,很多前輩都打電話來推薦,說倪醫師是肋膜腔鏡第一把手,學會在中區舉辦訓練的課後測驗,倪醫師也是第一名,可說實至名歸。
倪永倫醫師。(賴廷翰攝)
邱醫秘盛讚倪醫師是肋膜鏡第一把手。(賴廷翰攝)
影像醫學部醫師陳詩華來到臺中慈濟醫院加入乳房醫療團隊,最訝異的是竟然有中醫加入團隊協助病人治療,他說,這在其他醫院看不到。而臺中慈院購置全臺最新乳房超音波與乳房攝影設備,協助醫師精確幫助妊娠罹患乳癌病人,精準摘除病灶。團隊更透過3D乳房攝影,幫助一位單發性左側乳癌病人發現腫瘤旁還連結一顆小腫瘤,卻診為多發性腫瘤。而且他還展示幾乎跟螞蟻一樣小的組織標記夾,是醫師用來找出腫瘤隱藏地方的工具。陳醫師表示,唯有團隊合作才能提供精準服務,讓醫師能準確廓清病灶。邱國樑醫秘稱讚陳醫師來到慈院,積極參與各項人文活動並已決定明年投入培訓,承擔如來家業。
影像醫學部陳詩華醫師介紹乳房醫療團隊。(賴廷翰攝)
陳醫師展示組織標記夾。(賴廷翰攝)
慈大畢業的心臟內科醫師陳美綾,原在花蓮慈院服務,因配合先生回到臺中照顧家人,進入臺中慈院服務。陳醫師分享罹患多重慢性病、中風、心臟衰竭,還因痛風石感染的86歲個案,他不僅併發心肌梗塞、肺水腫、腎臟還罷工,被其他醫院宣判多重衰竭輾轉送來臺中慈院。陳美綾形容看到老爺爺堅定的眼神,放下自己的急躁,用六到八小時等待,與腎臟科醫師楊洵合作,一人顧腎、一人顧心,更著眼於保全器官與楊洵醫師仔細討論用藥。很幸運治療奏效,排尿正常、腎指數與過濾速度都提升到不必洗腎,十六天後即出院。而後,為解決老爺爺的喘與胸悶,兩位醫師仔細討論顯影劑用量,決定施作心導管,置入支架後,不只不喘也不胸悶,腎臟功能越來越好。陳美綾醫師感謝包含護理師在內的團隊協力,把醫療成果獻給師長與所有慈濟人。
心臟內科陳美綾醫師。(賴廷翰攝)
心臟內科陳美綾醫師。(賴廷翰攝)
◎顧問稱讚團隊懷行醫初心 人文挹注溫暖醫療
精彩的簡報分享,獲得隨師慈濟人熱烈掌聲。游冬齡顧問認為,臺中慈院有兩個特色:一是女醫師特別多,一是年輕醫師特別多。他在醫師分享中感受到「誠懇、願意做」,還把愛心灌注到醫療。他強調,這就是醫師的初始心。他覺得慈濟醫療環境願意鼓勵醫師用愛心照顧病人,他說,如果人生可以再來一次,他會選擇到慈濟醫療體系服務。
張政彥顧問表示第一次參加醫療分享活動,感受很幸福,聽完報告覺得很感動,印象深刻。張顧問認為臺中慈院人才濟濟,有很好的人文挹注到醫療,讓醫療更溫暖。他也從分享醫師能在談笑風生中治癒病人,是具有實力的醫院。他也對臺中慈院幾年內突飛猛進,非常敬佩。
游冬齡顧問。(賴廷翰攝)
張政彥顧問。(賴廷翰攝)
廖群顧問。(賴廷翰攝)
陳子勇院長。(賴廷翰攝)
廖群顧問提到每位分享者講的都是團隊醫療、多科合作,尤其是中西醫合治更讓他印象深刻。廖顧問覺得臺中慈濟醫院是持續穩定成長的醫院,他屬於資訊專業,會處理好資訊系統,成為醫護後盾,跟上醫院成長的腳步。
陳子勇名譽院長感恩 上人給予機會和大家見面,他說,雖然分享的醫師一半以上不熟悉,但從報告中看到專業、自信、人文與傳承,也看到大家的成長。聽到有病人說是神明指示來慈濟醫院就醫,他自己在大甲也有類似經驗。簡院長呼應,雖然媽祖介紹病人給陳院長,但 上人最希望陳院長快回來。
(文/馬順德、謝明錦;圖/賴廷翰、謝明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