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訪視關懷過醫師節 志工作伴愛灑社區
醫師節前夕,臺中慈院醫師群與人醫會聯手,兵分12路分頭進行犯保協會重傷癱瘓個案或社區關懷,範圍涵蓋整個大臺中,下午1時30分出發,最後一個路線返院已近晚間7時,愛的網絡未來還將在社區陪伴下,繼續綿延擴大。
此行路線眾多、工程浩大,臺中慈院醫護團隊出動12組人馬與人醫會醫師齊心出訪,多虧榮董團隊支援交通、組隊窗口、訪視組同行,還有社區師兄姊陪伴、真善美人文志工協助記錄,才能順利圓滿各區關懷首航,隨著各個路線達成任務返院,也帶回一個個在社會各個角落需要伸出援手的家庭故事。
因車禍或傷害導致重傷癱瘓、植物人的八位個案是此次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犯保協會)主要關懷對象。邱國樑主任與人醫會邱振換醫師前往大里探視58歲的顏先生,同行的犯保協會林坤賢律師請他們有需要就提出來,以利資源的協助。地方法院主任檢察官張曉雯肯定此行的意義,他說,很多受害者重傷後造成家屬沈重的負擔,部分受害者的家屬因此對社會產生怨恨,反而最後演變成加害者的角色,張曉雯檢察官表示,多給他們一些關懷,長期來說,對社會一定是好事。
顏先生因車禍腦部嚴重出血而成為植物人至今2年,目前與長子、媳婦與才出生9個月的孫子同住,由外勞照顧,邱主任提供抽痰技術、濕度調控與使用化痰設備,以減少感染風險多項建言,也提醒不要過度餵食,避免體重超重增加身體負荷。
簡守信院長前往外埔關懷兩位車禍致癱個案,34歲劉小姐6年前發生意外,傷到語言神經,無法言語表達,一手、一腳不能動,平時在家坐輪椅愛看卡通,拉著院長的手猛親,純真的動作引得大家笑了開來。31歲的王先生則是10年前為貼補家用去打工,不幸車禍致下半身癱瘓、雙手萎縮,目前仍可以打電腦。不捨兩位年紀輕輕就癱瘓的個案,簡院長建議家人多陪伴劉小姐,相信認知會更好,也承諾再請復健科針對王先生進行家訪評估,希望藉著更換電動輪椅,讓他有機會走出來。
黃筱雯護理長跟外科部主任吳政元走南屯線,他表示,關懷的65歲李太太,因車禍成為植物人,子女雖感無奈,但抱著「遇到就要解決」的正面態度接受結果,也對醫護人員長期以來的協助表達謝意。
加護病房吳昆錫醫師與人醫會陳文德醫師關懷住大雅的71歲洪奶奶,他是8年前車禍受傷半癱,至今留下腦傷與腰傷後遺症,頭痛不時發作,陳醫師替他貼耳針改善症狀,並指導有腕遂道症候群困擾的兒子保養方式,訪視志工表示會協助社會資源,協助家庭經濟窘境。
也住大雅的陳先生,年僅33歲,因傷害致癱臥床10餘年,之前一直都是雙親合力照顧,今年八月媽媽突然過世,家人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心餘力絀的爸爸不斷說復健看不出效果,他年紀大了也累了之類的喪氣話,肝膽腸胃科林忠義醫師與六A病房田惠娟、陳彥汝護理師不斷鼓勵他不能放棄,雖然四肢出現輕微癴縮,但年輕仍有機會,社區師兄姊也給予情緒支持,終於帶動氣氛,讓陳先生說出對爸爸多年付出的感恩。
清水兩條路線分別由放射線科主任徐嘉君、感染科廖偉志主任負責,返院途中遇上大塞車,延誤快一個小時,天色已晚才抵達。其中32歲的陳小姐,8年前發生車禍導致腦傷,媽媽為了學習更專業的照護技巧,考取證照,親情的力量讓大家感動不已,醫護團隊感受年邁的父母也需要喘息服務,將請政府單位或社區提供相關協助。另一位49歲的林先生,原本就是社區陪伴多年的個案,訪視組李玉霞師姊說,個案平時不多話,看到那麼多人到訪,感覺特別高興,剛好基金會補助已獲通過,也請對未來憂心忡忡的爸爸放寬心。
社區關懷包括資深法親共有6件。82歲高齡的黃阿嬤,家住豐原,是50號的慈濟委員,早在成立基金會前就已加入慈濟,參與很多慈善工作,阿嬤分享, 上人有一次把他誤認為別人,他當下的不悅全寫在臉上, 上人後來告訴他「不要染髮」,才知道認錯其來有自, 上人當時輕輕的一句話,讓他至今回想還很慚愧。同行的心臟外科主任余榮敏醫師替他聽心音,發現有心雜音,要他到慈院回診。
另一位85歲的林阿嬤,同樣是住豐原的法親,一行人停留一個多小時,核醫科主任陳慶元醫師貼心傾聽、細心觀察,發現阿嬤除了自訴的脹氣問題外,還有牙齒的問題,建議他看腸胃科與牙科。醫療團隊關懷資深法親健康,殷殷叮嚀注意身體,這份關心也留在他們心中。
長期臥床的鄭先生,四肢孿縮,對身體不適有諸多抱怨,神經外科林英超醫師勸他一定要持續復健,進步空間雖然不大,但不持續復健好好治療,情形可能會愈來愈差。林英超醫師表示,此行最大的體會是見苦知福,未來還是要在醫療盡最大的努力。
大里黃師兄曾任臺中慈院預防醫學部志工,跟醫護同仁建立深厚情誼,腦中風後經半年住院復健,目前在家,預醫部徐湘姿護理師說,聽說師兄身體不適,很久沒有見到,一直很想念他,所以門一開,看到師兄就忍不住哭了出來,同行的中醫師鄭宇雅、林守志醫師替師兄按摩做復健,讓他舒服一點。
神經外科楊道杰醫師探視東勢區的2位個案,都是慈濟關懷戶,由於地處偏遠,直到晚間快7點才回到潭子,是最後收隊的一條路線。他說,60歲的印尼籍女性,2年前中風後半癱,癲癇每月發作,同居人雖用心照顧生活起居,但囿於經濟壓力,只吃得起中藥,難以控制癲癇,建議社會資源介入,由大醫院進行常規治療。
另一位40多歲的男性,2年前腳受傷致開放性骨折,開刀後復原情況不錯,但仍未完全復原,86歲的爸爸前陣子肺炎也才剛出院,由於個案家住海拔近2百公尺山上,訪視團隊車子從大馬路往上行駛還要20分鐘左右,看見家中3名就讀國中、高中的子女靠步行上學,都很佩服孩子的毅力,楊醫師也勸案主戒酒,讓身體早日恢復健康。
九日訪視告一段落,楊道杰醫師十日還要去豐原市訪視。他說,到臺中慈院不久,就應江俊廷醫師邀請,加入豐原區訪視工作已經年餘,每個月第二個禮拜的周日都會去3、4位個案家裡走走,關心他們的健康情形,即使江俊廷醫師養病去了,楊醫師依然持續至今。
他發現,走到個案的家裡,才能真正發現病患到底有什麼困難,為什麼沒辦法遵照醫囑,也能了解有些時候不是光靠醫療處理,病人就會好,當醫療沒辦法達到改善目標,應以謙卑的同理心了解病患的苦。
目前正在培訓的他說,人醫會長期在做居家訪視,身為弟子,想落實 上人走入社區的想法,此次醫師節擴大訪視規模,相信也能讓更多醫師體會,走入個案家中不同的感受。
(文/曾秀英、圖/真善美志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