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院攜手仁愛之家「轉」健康 住民長輩獲新生
臺中慈院與臺中市仁愛之家咫尺相隔,距離不到幾個公車站牌,當鄰居快八年,2015年起,攜手展開「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任務,神經內科、復健科專科團隊介入,醫療角色從照顧弱勢住民為主,增加健康促進元素,讓住民活得久還要活得好。
臺中市立仁愛之家1974年2月創立,原名為臺中市立綜合救濟院,40多年來,承擔照顧孤苦無依、失去自我照顧能力以及被遺棄或需保護的長輩。機構基於人權保護與政府照顧弱勢的責任而設,但悠久歷史與長輩的境遇有幾分雷同,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中,亟需確認自處之道並創造更多價值。
仁愛之家蘇淑貞主任就任前,利用休假拜訪臺中慈院,期待仁愛之家的照顧角色可以有更多的康促進。簡守信院長親自接待,彼此角色與理念十分契合,八月份簡院長帶領人文室與社區醫學部同仁參訪,瞭解仁愛之家地理環境與照顧情況,即指示盡全力協助醫療、復健,並推動各項健康促進活動與專案,仁家、慈院「轉」健康的「新生計畫」應運而生。
隨著長輩年齡增長,身心變化愈加明顯,臺中慈院為全面瞭解照護需求與照顧資源的配置,蘇主任十月份上任,立即著手進行「失智症篩檢專案」。第一階段由仁愛之家工作團隊初步篩選,轉介疑似失智症長輩到慈院,醫院則成立快速門診,包括:醫師診療、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抽血與心理師智能測驗等,協助長輩最短時間內確認是否失智,最後結果提供仁愛之家照護同仁,擬定後續照護計畫,目標是三個月內建立分類分級照護模式。
透過醫事室協調、安排,健保局、仁愛之家及慈院醫療科與行政團隊建立共識,巡診業務於十二月份第一個周三起跑,設在仁愛之家的門診,實踐以長輩為中心的照護模式,由神經內科曾啟育主任打先鋒,醫師就近觀察長輩生活模式評估醫療需求。曾主任溫柔對待與關懷付出,短短幾週,個案數從10餘位成長至40餘位,求診長輩像粉絲般追隨,看診似乎成為生活的另一種寄託。
復健科蔡森蔚主任同樣親自巡診,評估長輩的復健需求,更積極安排回院治療計畫,協調治療師,掌握黃金復健期,還有藥劑部比照臺中慈濟護理之家,也替仁愛之家提供「門診餐包」給藥服務,不論年齡或社經地位都一視同仁,不放棄任何希望的積極態度,深深影響仁愛之家住民與工作團隊。
醫事室楊淨惠高專觀察到一個案例,那是一位年近70歲的陳伯伯,因結腸惡性腫瘤在慈院開刀,醫師囑咐出院後要定期回診,但始終未見蹤影。曾主任巡診看見蜷縮床上、眉頭深鎖,微微呻吟的陳伯伯,馬上拿起聽診器、仔細檢查腹部並輕撫身體詢問、關心,診斷疑似腸阻塞及泌尿道發炎,馬上安排住院、回診直腸外科,經團隊努力,再次巡診看到陳伯伯,他已經可以伸展身體,展開微笑歡迎醫師到來。這就是臺中慈院巡診仁愛之家實質功能的見證。
「天下最美的是病人的笑容」,當慈院醫療團隊走入仁愛之家,透過資訊室網絡專線架設,雙方有了「一線生機」的硬體,簡院長領導團隊,透過神經內科曾啟育主任、復健科蔡森蔚主任、社區醫學部陳慶元主任與行政團隊傳遞溫暖,仁愛之家、臺中慈院「轉」健康的「新生計畫」,正步步落實 上人交付「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任務。
(文、圖/社區健康中心、公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