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跨年狂歡 慈院團隊接力關懷街頭寒士
各地舉辦熱鬧跨年活動同時,一輛孤單的九人座廂型車穿梭過旱溪東路,這條沿溪道路連接起台中市東區、太平與大里的道路引領大家走進暗夜角落。入夜的氣溫跟白晝行程對比,越過河道的風更添寒意。車上,由簡守信院長率領的許權振、莊淑婷兩位副院長,社工師吳宛育、人文室胡進忠師兄,代表臺中慈院同仁帶著溫暖給四處為家的街頭寒士,帽子、圍巾、蘿蔔糕、堅果還有紅包當贈禮,十足的心意,在跨年夜意義自是不同。
夜晚東峰國中旁建物騎樓,孤立的路燈角落,蜷縮著一個人,前晚胡進忠師兄探視過的「老周」依約留在當地,他很高興再看到慈濟的朋友,去年一樣是慈院與慈濟社區志工來關懷,跟簡院長同年的他,騎著慈濟師兄姊送的單車四處打零工維生,但最近左手臂腫痛無法工作,好一陣子沒有收入,甚至連撿回收也沒有辦法。院長請社工幫忙,想辦法協助他就醫。臨別,望望那張靠坐的折疊木椅,依然掛記鋪紙箱板蓋棉被,能否一夜溫暖?
車子轉到樂成公園,表演臺旁的老許跟小豐分據一旁,簡單的塑膠布鋪地鑽進睡袋,就是他們的眠床。老許已經六十三歲,才剛遭遇人生磨難流落街頭兩個月,陸戰隊退役的他認為身體還能撐,打零工餬口,期待著生命的另一門扇。至於未滿四十歲的小豐,怎樣的因緣滯留街頭已無法追問,訪視中他憂慮起自己單薄的舖蓋抵不過寒流,怕會引發心血管疾病而猝死。院長一樣指示社工關心瞭解進一步協助就醫,也表示慈濟志工會參與協助。回程,眾人心中靜默,一樣世間卻不同光景,對照繽紛絢爛的跨年活動,陰暗角落的存在,是不能隱藏的真實。但送暖還是要持續的……
如同,想起蘿蔔糕是年節應景食品,一場送暖的前奏曲,在卅日下午展開,慈院同仁由簡院長召集,在太陽將下山前的午後四點,前往靜思心田「拔蘿蔔」。莊淑婷副院長、林英超、廖光福、廖偉志主任以及小兒科余孟恭醫師,加上護理部督導群率同仁安步當車前往後山園區。
難得冬日午後,從忙碌工作中暫停小歇,走向大自然,參與的同仁心情大好,又聽聞已是蘿蔔盛產期,不論哪種方式烹調,全都清甜美味,而且靜思心田的蘿蔔經過近八十天,吸收日月精華,已經可以採收,大家也興奮期待動手拔蘿蔔,準備做成菜頭粿。
新任護理部督導李玉茹童心末泯,「開拔」前帶動眾人齊唱「拔蘿蔔、拔蘿蔔,嘿唷、嘿唷拔蘿蔔……」簡單的童謠短短幾句,唱出大家兒時記憶,眉眼間盡是最純真的笑容。簡院長率先採收,一群人埋首菜園挖掘蘿蔔,大大小小的天然有機蘿蔔一一現身,總務室同仁協助搬運了整整兩大箱。眾人接著往菜園另一頭種著芥菜、大頭菜還有花耶菜的園區「進攻」,在院長首肯下,同仁帶著大包小包的健康蔬菜回家,開心多了好幾倍。
跨年前卅一日清早七點半,營養組同仁已在員工餐廳備好三十人份蘿蔔糕和配料,簡院長與許權振、莊淑婷副院長,醫護同仁約廿多人,邊準備邊討論,要送給街友寒士送上特別的蘿蔔糕。簡院長說,蘿蔔是在後山自己種的,同仁跟著節令吃當季食物有益健康,也可以品嚐健康滋味。做蘿蔔糕不只期待新的一年得到「好彩頭」,也希望關懷送給街友,尤其大家興奮跨年,他們孤獨、寒冷地縮在公園一角,送蘿蔔糕送給他們,讓他們也能感受到慈濟溫暖。
備好新鮮蘿蔔,大家在營養組同仁指導下,削皮、刨絲後放入淺盆,用在來米粉、薑末、香菇末和沙拉油爆香,再加入蘿蔔絲和水攪拌均勻,加熱再蒸熟,過程不到半小時,雖然大家有點手忙腳亂,但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前一天就去拔蘿蔔的神經外科林英超醫師說,每天忙於醫療,難得有時間感受親手採收和做蘿蔔糕的新鮮感,也在緊張醫療工作外轉換心情,未來生活更能迎接挑戰和壓力。從蘿蔔生長到製作食物讓自己學習更多、生活更多元,更瞭解農民和家裡另一半的辛苦。過程中要注意的就是刨絲,一不注意很容易傷到手;煮的時候要注意火候,才不會沾鍋燒焦,每件事都需要專業。
感控中心護理長邱毓慧說,刨絲時有不順暢和害怕,原以為做蘿蔔糕會很困難,但現場做並沒想像中那麼難,原來蘿蔔糕簡單就可以做好,只要大家同心協力就可以完成,真有「一家人」的溫馨,尤其參與拔蘿蔔和做蘿蔔糕,印象特別深刻。
做得滿頭大汗的身心科許峰碩醫師說,因為一直彎著腰,容易覺得累,但做起來蠻有趣,以前就曾在家裡刨絲過,還算順手,而且想到要送給街友,感覺更棒了。
付出的人滿心歡樂,送暖的隊伍真實走在暗夜底層,幾近冷酷地明白人生幾許滄桑,領悟這暖要更加把勁,才能驅走現實的冰冷。眾人不禁祈願慈濟家庭人人心蓮綻放,願新的一年世界無災無難!
(文、圖/公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