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善終培訓推廣 善終守護者廣布善種子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推廣中心)11月23日在台中慈院舉辦「善終守護者培訓工作坊」教授生命末期醫療自主觀念,培訓各醫療機構志工、病友會代表或醫療照護者等41位學員,期望成為醫療機構與大眾間溝通橋樑,並提升「善終三法」觀念認知及推廣技巧,推己及人,成為家庭、社區及醫療機構中的善終守護者。
臺灣步入高齡與少子化社會,生命善終意識逐年提高,加速「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等善終三法推動,為善終守護者培訓工作坊課程主軸。家庭醫學科主任李祥煒致辭引用佛教觀點「人的身體是『臭皮囊』」,他認為人往生後無用身體器官,能嘉惠需要的人,以「傳承生命、愛的串聯」推廣器官捐贈。
器官移植中心器官捐贈協調師陳琬琪展示一張相片,病人躺床接滿管線與各種維生設備,他問:「這樣活下去,這是他想要的嗎?」陳琬琪引述金句名言和與善終有關影集片段,與學員探討生命終點前的意義。「或許沒有人告訴他們還可以器官捐贈!」陳琬琪介紹器捐流程及捐贈方式,提到目前仍有一萬一千多位正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他強調,圓滿器官捐贈是多方共同努力而非一人之事,最重要是「生死兩相安」才算圓滿。
「我的善終、我自己做主。」心蓮病房主任李宜軒主講安寧緩和及病人自主權利法,李宜軒首先區分安寧與安樂的差別,並強調「安寧不等於放棄,其實是積極治療到最後一刻,並不是對抗疾病,而是增進病人生活品質。」協助病人完成離開前想做的事。他衍伸到病人自主權立法,簡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及「預立醫療決定(AD)」流程,李宜軒表示意識清醒,有決策能力的意願人ACP諮商後決定簽署AD才有效力,能降低醫療上的兩難,減少家人代為做醫療決定時的困擾。
工作坊上半場概述善終三法觀念,下半場由社會服務室主任林怡嘉提供實務與經驗分享。「請問你們自己簽過了嗎?為什麼還沒有簽?」他拋出問題,引導學員思考和回答,他指出宣導安寧或器捐過程會有各種可能,但同時也要包容各種可能,用大眾不同提問角度去練習。林怡嘉進一步教導溝通技巧和實用小訣竅,以及分享如何傾聽與察言觀色,他提醒:自身狀態也很重要,「說話速度、身體姿態等細節,都可能是影響推廣成功與否的關鍵」。
林怡嘉主任邀請學員兩人一組扮演推廣者及聽眾,以實際狀況互相練習。學員洪薇萍當推廣者向聽眾介紹安寧緩和條例,擔任聽眾的薛女士讚美推廣者「聲音柔和、清晰調理,感到暖心。」林怡嘉也提到志工不只推廣,陪伴及同理心非常重要,他邀請台中慈院癌症關懷志工劉玉珠談善終推廣經驗,劉師姊強調「能否器捐也是要靠因緣,雖然志工只是做少少的陪伴,對病人和家屬來說是重要推手。」
參與培訓的洪薇萍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擔任安寧病房志工逾十年,他認同劉玉珠的觀念,期許自己從善終病人中,學習珍惜人事物、珍惜生命的美好。他表示自己是在做傾聽與陪伴的工作,「我們能善用金句,推廣時被拒絕也不要喪氣,保持暖心態度不強求。」他感謝林怡嘉主任提供許多很受用的宣導方式。
工作坊邀請「雞湯來了」共同創辦人暨總編輯蕭子喬,教導學員如何利用媒體傳播5W1H和三明治說話術等概念推廣器捐病主,鼓勵「改變自己的作法,就是改變世界的開始。」器捐病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全程參與活動,協助講師課堂後回答學員提問,並報告中心主要任務,分享善終三法生命教育繪本、器捐聲紋卡等近期行動成果。柯彤文表示「中心今年首次辦理志工培訓,期望透過第一線志工及相關人員的推廣,提升大眾認識善終議題。」
工作坊尾聲,柯彤文副執行長準備快問快答,以遊戲互動方式線上驗收學員學習成果,最後為所有學員頒發結業證書。台中慈濟醫院今年十一月也榮獲衛生福利部頒發「第二類器官捐贈人數」區域醫院組第一名,「安寧緩和推動」及「器捐宣導月響應」也紛紛獲獎,成績優異。陳琬琪表示,器捐推廣需要很多力量及步驟,醫院不遺餘力推廣,每次勸善過程皆是善的循環,能利人利己的好事我們要持續做下去。
(文、圖/呂榮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