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診脊損傷友改善褥瘡 生命走入生命引領轉變
脊髓損傷病人長期臥床很容易發生褥瘡,台中慈院院長簡守信廿一日往診為兩位脊損傷友示範褥瘡護理做法,專業說明讓照顧者如獲至寶。往診團隊鼓勵年僅廿三歲臥床五年的林先生,邀請重獲新生傷友同行,期待用生命走入生命帶來改變。

簡院長固定每月往診,長期關懷法親也擴及社區師兄姊提報個案,此行第一位個案是廿三歲脊損傷友林先生,五年前從高處墜落造成脊髓損傷,褥瘡傷口長期無法癒合。脊髓損傷協會訪視員關懷江永旭同時,想瞭解他當年怎麼擺脫褥瘡困擾,江永旭回答「是慈濟幫的忙」。
已培訓成為慈濟人的江永旭跟簡院長提起林先生的困境,人文組接獲任務,透過社區志工協助瞭解聯繫,展開關懷行動。「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簡院長偕傷口照護師張華茹同行,廿一日往診,人文組胡進忠師兄特地邀請江永旭師兄加入探視行列,現身說法為傷友加油。
林先生臥床五年,屬於廿三歲年輕人的朝氣已被病苦磨盡,平日由阿嬤協助換藥,他也感覺不到褥瘡傷口的疼痛,但肛門旁的褥瘡傷口已不只一個,仍可能繼續擴大,必須多加照顧。簡院長親自換藥,叮嚀阿嬤「固定早中晚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後,更換乾淨的紗布不必塗藥膏,很快就能有進步。」


坐著電動輪椅上的江永旭與林先生初次見面,看見林先生臉上流露幾分自己當年的茫然。同為脊損傷友也曾經歷面對外界時的恐慌,他說,當年臥床逾十五年不願跟外界接觸,情緒暴躁天天跟雙親吵架,直到八年前遇到簡院長不斷關懷,傷造口護理師張華茹帶他參加路跑,加強他復健走向人群的動機,慈濟師姊介紹傷友,讓他有機會成為口足畫家,各種關懷讓他生命發生種種改變,才有不同的今天。他鼓勵林先生從復健開始,多出去走走,心情會比較好。
林先生聞言眼睛為之一亮,兩人透過手機通訊軟體互加好友,似乎已能預見未來希望的曙光。張華茹主動詢問得知林先生喜歡刺青圖騰,身上的圖案就是自己的作品,也鼓勵他參與畫會發揮長才。
簡院長說明,江永旭脊損程度嚴重很多,當年看見他在床上的憂鬱更甚今日的林先生,如今能用手機做生意自食其力,還成為繪畫作品獲私人機構收購的口足畫家,不被命運擊敗的努力令人敬佩。簡院長不斷鼓勵林先生,期待他克服情緒突破困境一定不能放棄。


第二位脊損個案是社區志工提報,案主楊女士的六十一歲丈夫彭先生,約卅年前脊髓受傷下半身癱瘓,原本生活能自理,沒想到今年二月時又中風,神智清楚能與人互動但單側肢體無力只能臥床。楊女士需要上班維持家計,由外藉看護協助照顧,並有熱心的ㄧ貫道師兄幫忙褥瘡換藥,但傷口癒合有限,十分煩惱。
師兄平日換藥做法是先用優碘再用生理食鹽水,加上藥膏。簡院長邊示範褥瘡照護換藥做法邊說明,「雖然褥瘡傷口看起來大,但是沒有發炎也沒有壞死,最重要的是一天按三餐照護換紗布,一定看得見進步。」他叮嚀,不必用優碘以免刺激傷口,用生理食鹽水把乾淨的紗布弄濕蓋在傷口上,再加上兩片乾紗布,就能吸出分泌物,傷口乾淨就會慢慢收縮,藥膏反而幫忙不大。」


平日照顧的師兄邊聽邊點頭,直說「這種事就是要找專家,專業的就是不一樣!」院長幫忙檢視用藥同時提醒注意血糖,也囑咐彭先生「臥床是很難過的事,只要能動多少還是動一下,親友也可以幫忙按摩,一定要儘量活動身體,有機會坐在輪椅上進步就會更大,心情也會好一些。」
看見脊損傷友的病苦,簡院長心有所感。他說,傷口跟褥瘡都是相對單純,重要的是有人的陪伴與關心,林先生雖然曾經有迷惘的過去,現在更需要大家的幫忙陪伴,相信江永旭師兄強大的正面力量能發揮很好的啟發,帶領他走出來,應該要持續關心。
簡院長坦言,台中慈院每個月持續進行法親關懷與往診,也要對方有心改善,江永旭就是很令人感動的例子。只要有機會進到苦難人的家,提供個案甚至照顧者心靈支持,就可能有為生命帶來轉變的機會。(文、圖/曾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