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痛壓迫常相纏 台中慈院往診施醫愛相隨
颱風接連來襲的九月初,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一日持續社區往診,關懷長期受關節病痛影響的兩位個案。初步探視的兩周後,復健部主任蔡森蔚進一步協助頸椎壓迫二十多年仰賴居服員照護的簡女士申請呼吸器、製氧機的補助;指導七旬婦人陳女士回院處理腰疼問題,並確定他十五歲嚴重腦性麻痺孫子的後續醫療。
往診關懷團隊啟程前往大里區拜訪時,炎熱溫度與天邊烏雲預告大雨的即將到來,彷彿也暗示往診病人病況的陰影。抵達簡女士住處,除慈濟社區志工外,迎接團隊的是長照人員,簡女士戴著呼吸器,躺臥客廳邊的病床睜眼望著人群,簡院長邊聽診邊詢問居服員照顧狀況。
簡女士四十多歲時婚姻與健康亮起紅燈,離婚加上頸椎壓迫而無法工作,之後依賴家人度日。貧病交纏,頸椎問題甚至影響呼吸,如今已六十五歲,失能等級達到八級,長期臥床需要看護長期照護。他隔著氧氣罩虛弱提問:「院長,我之後會需要插管嗎?」院長安慰他:肺部問題還好,之後能藉肺部復健提升呼吸品質;得到鼓舞的簡女士緊接詢問四肢痠麻、無力的解方,院長抬升、轉動簡女士雙腿,確認肢體還算柔軟,主要問題還是神經壓迫。
前陣子開完手部脂肪瘤的婦人陳女士看到團隊來訪,拄著四腳助行器、笑容滿面從房內出來迎接。由他照顧的十五歲嚴重腦性麻痺孫子變得很緊張,肢體嚴重後仰變形,簡院長蹲在床邊輕聲問候:「放輕鬆喔,你看的到我嗎?不用緊張,你很棒!」男孩張大眼、伸出舌頭發出啊啊呀呀的聲音,院長輕撫他的頭放鬆他的情緒。
七十多歲的陳女士的兒子離婚後,以送貨為業四處奔忙,照顧腦麻孫子的責任全擔在肩上。平日早晚雖有居服員幫忙,但孫子國中特教班畢業後,需由陳女士處理中餐。左腿裝人工髖關節的陳女士抱不起孫子,只能讓孫子保持身體後仰的狀態餵食,雖然兒子偶爾中午會撥空回家幫忙餵餐,依舊是陳女士不小的困擾。簡院長轉身詢問陳女士:「開刀的地方還好嗎?」他開朗表示恢復得不錯,但左腿與右腳膝蓋痠麻而無法站穩,院長蹲下按壓雙腿,解釋可到院檢查治療,讓走路更穩定;院長也認為應該進一步評估孫子後仰的情況,希望減緩肌肉張力造成的不舒服。
一行人離開前,簡院長特別感謝師兄師姊的陪伴與照顧,走入社區注意社會角落有沒有可以改變的未來。天空似乎凝視著這趟往診,雨水也在訪視結束後滂沱而下。
兩周後,醫療信使復健部主任蔡森蔚接續訪視兩位個案。他告訴簡女士他失能狀況可追加申請呼吸器與製氧機的補助。蔡主任叮嚀,為了避免長期臥床肌肉萎縮,請簡女士要訓練抬起臀部的架橋動作;並請長照人員協助在腳掌做幫浦作用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降低靜脈栓塞的風險。簡女士反應左臀部疼痛,蔡主任評估腰椎的薦髂關節可能受影響,後續會再帶針劑來處理。
蔡主任診察陳女士孫子的情況,目前因肌肉張力緊繃而吃不下,吃重劑量的藥已無法改善,會考量另外的醫療處置,例如在脊髓放幫浦持續給藥,雖然沒辦法完全恢復,但可以控制張力。不過治療的費用昂貴也不易預測藥效,開刀費大約四十萬左右,後續每兩個月加藥的費用也要兩萬多,而且隨著年紀增長藥量會越加越重,蔡主任希望回醫院與其他醫師討論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至於陳女士的腳可能是腓神經受傷已久,導致腳踝翹不起來,但目前還能走路,暫時不需要輔具。至於腰痛可以回醫院用注射方式解決,活動也會好一些。
台中慈院團隊接續往診,逐步解決兩家三人的疾病困境,逐漸改善生活機能,期盼能一點一滴的改善,就像雨過天晴一樣。(文、圖/陳彥儒、曾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