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往診暫停三個月再啟動 醫療傳大愛
因新冠疫情而暫別三個月的醫療往診、法親關懷,九月三日復航。臺中慈院團隊由簡守信院長帶領,穿梭龍井、梧棲的狹小巷弄,關懷因病幽困的照顧戶。巷弄複雜迂迴,幸好在地慈濟師兄姊引路,才得以深入陰暗角落,帶「醫療」進家,用「關懷」點心燈,讓「良善」在空氣中對流。
新冠疫情稍解,停滯三個月的往診與法親關懷,終於再度啟航。九月三日簡守信院長一行人深入龍井、梧棲兩區,探望院長心繫憂慮的關懷個案。當地社區巷弄道路較小,而且坡度陡斜,總務室駕駛師兄穿梭只有一個車身寬的巷道、上斜坡、急轉彎,考驗著駕車技術。
簡守信院長走進施老伯家,迎來熟悉的聲音,原來75歲的施老伯正用手機收看「大愛醫生館」,抬頭見看到院長出現,神情略顯驚喜。施老伯原本獨自照顧從小癱瘓臥床的女兒,但隨著年齡增長,心臟有狀況,已無法負荷照顧重責,幾年前由社服單位轉介,女兒已入住安養機構。施老伯有尿酸、痛風,導致雙腳嚴重腫脹,加上心臟問題,經常進出醫院急診,醫師曾建議手術治療,但至今遲遲未接受,只靠藥物控制。
簡守信院長(右)為施老伯(左)檢查腫脹的雙腳,桌上的手機還播放著「大愛醫生館」節目。(江柏緯攝)
簡院長(右)用心聆聽施老伯(左)的心聲,用心感受他的擔憂與顧慮,給予最適切的醫療建議。(江柏緯攝)
簡院長用雙手感受老伯微弱的脈動,檢查腫脹的腳與用藥,他告訴隨行的張美華師姊:「現在心臟真的要考慮開刀」,隨著年歲增長,心臟功能勢必越來越差,美華師姊表示:「以前沒手術,是放心不下女兒無人照顧」。言談間,簡院長體會施伯伯憂慮的是手術費用與後續照顧、復原問題。院長安施老伯的心,請社區志工安排回臺中慈院心臟外科門診仔細檢查,是否接受開刀再慢慢思考。
車行繼續穿梭,最後停在小巷口,眾人以為已抵達案家,其實還需要繼續走進深巷,兩旁屋舍頹廢、傾倒,容易誤以為是廢巷,可是巷末竟還住著需要醫療關懷的人家。全女士子二人住在昏暗、潮濕房舍,進門霉味撲鼻而來,牆角放著一箱箱金紙,是他們的經濟來源。母子倆都是慢性病人,加上肥胖,而無法外出工作。隨行護理師張華茹為他們量血壓,過胖手臂差點繫不上壓脈帶。測量結果血壓值還算正常,但簡院長還是耳提面命提醒,體重與三高真的要好好控制。
簡院長沿著兩旁頹廢的屋舍深入巷末,把醫療與關懷帶進家裡。(江柏緯攝)
簡守信院長(左)為全女士(右)量測脈搏跳動,同時作衛教觀念的宣導。(江柏緯攝)
全家人除了政府補助與鄰居,就是仰賴金紙代工賺取微薄生活費,金紙落捆綁成箱,做一箱可賺19元。全彩霜因嚴重糖尿病,有嗜睡併發症,無法很大量生產,加上兒子努力做一天頂多生產十箱。簡院長估算,一天大約只賺一百多元,生活實屬困難。全女士其實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因酗酒肝硬化往生,一樣有喝酒習慣的小兒子,以前做翻砂粗工,罹患痛風多年,近年更因併發關節炎而關節變形。痛風石遍布四肢,有的已經潰爛、化膿、發炎、甚至手指彎曲變形,疼痛難耐,卻依然繼續喝酒。簡院長拾起棉棒,一邊幫他擠膿一邊苦口婆心勸說戒酒,房間瀰漫霉、腐氣味,院長忍受異味,仔細清瘡、上藥,展現仁者、醫者父母心。
一家人仰賴的經濟來源,金紙代工賺取微薄的生活費。(江柏緯製圖)
簡守信院長忍著難聞種味,幫病人擠出痛風石裡的膿水,展現仁者、醫者父母心風範。(江柏緯攝)
梧棲區有兩個案,其中陳先生有痛風性關節炎,導致雙手變形,無法寫字、工作,今年初更因為腳部蜂窩性組織炎,接受清瘡與補皮,至今皮膚腫脹、乾裂,無法下床行走。關懷志工葛志強師兄希望借重簡院長的皮膚專科、張華茹護理師傷口照護的專長,幫助陳先生。簡守信院長看著腫脹的雙腿,乾裂的皮膚,更帶著些許傷口,推斷病況應該與腎臟病有關,問診後證實,陳先生的腎臟已經壞掉一顆,只剩一顆維持功能。簡院長與張華茹護理師彎下腰仔細清洗皮屑再塗抹藥膏,叮囑陳先生雙腳清潔後需擦乳液保養,防止過乾龜裂,才能預防傷口感染。
簡守信院長透過眼睛觀察,陳先生是否有無貧血狀況。(江柏緯攝)
簡院長(前中)與張華茹護理師(左)為陳先生清潔、塗抹藥膏,關懷志工葛志強師兄(後中)在一旁關懷。(江柏緯攝)
往診個案大都由當區志工發現醫療需求通報臺中慈院,再依需求安排相關醫護人員前往探視,帶「醫療」進家,用「關懷」點心燈,讓「良善」在空氣中對流。綿密的關懷,依舊是慈濟最動人的風景,也真正落實往診意義。
(文、圖/江柏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