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器械運用到跨科救命 臺中慈院團隊用生命走入生命
農曆春節前,上人行腳回到臺中,十一日臺中慈院醫療科參與溫馨座談,四位副院長許權振、蔡顯揚、王人澍與莊淑婷均與會聆聽。上人開示時,特別回顧臺中慈院建院歷史,提到醫師立志救人、守志奉道,因為有病人就很需要有好醫師,有好的大醫王才能成就病人優先。
臺中慈院天天上演各種醫療美善故事,院長簡守信在座談開始前,先跟在座同仁分享一字開頭九位數字,眾人正思索時,簡院長說,一億多元的數字代表去年臺中慈院採購設備與維修的金額。他接著舉花蓮慈院創院之初物力維艱,名譽院長陳英和曾經以工業用大鋼剪取代昂貴的醫療用器械,珍惜物命仍能用很久。回顧30多年前勤儉持家的往事,仍令人津津樂道。
醫療簡報開始前,神經科醫師郭啟中與機器人阿信有一段對談,展示阿信不只會說國語,還可以說閩南語,甚至英語,提供病房不同環境與醫療說明的影片也為智能機器人的運用提供更多用途。主持棒交給醫療秘書邱國樑後,他以淺白方式說明各科醫療內容,讓在場師兄師姊更容易接收到簡報傳達訊息。
簡院長以陳英和院長用「大鋼剪」取代昂貴醫材,說明當年勤儉持家往事。(曾秀英攝)
神經科醫師郭啟中(右二) 與機器人阿信對談,展示阿信除了會說國語,還能說閩南語,甚至英語(曾秀英攝)
◎腦內乾坤有學問
第一位出場的是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林英超,他說明罹患「小腦復發血管母細胞瘤」的女病人,腫瘤雖屬良性,但手術需整顆取出,非常容易出血。10年內多次復發,從起初步態不穩惡化到頭暈、頭痛及行動困難,可說是人生的大考驗。此次到臺中慈院做第5次手術,術後出現短暫複視外,無其他神經後遺症,也改善眩暈及頭痛症狀。林主任指出,雖然知道手術過程會有困難,做過之後就知道可以克服。
同樣是腦部問題,臺中慈院神經科醫師張滋圃談的是「眩暈」。他以「慢性頭暈知多少?」道出頭暈有時不只是頭暈。47歲女性因天旋地轉、眩暈嘔吐發作,住院3天,被診斷為「前庭神經炎」(內耳的平衡神經發炎),治療後症狀改善。出院後卻一整天頭昏昏重重,走路不穩。換了許多醫師,做了一堆檢查都正常!但每天醒來就暈的症狀變本加厲,根本不敢出門,開始擔心是不是早期小腦萎縮或什麼罕見疾病,生活在痛苦之中。張醫師說明「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的這種疾病,其實是慢性頭暈最常見的原因,經認知行為、血清素藥物與前庭復健三種治療,可以得到改善。
◎善用器械事半功倍
張滋圃醫師的太太是復健科醫師宋碧愉,夫妻兩人在眩暈治療上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宋醫師說明「運用外骨骼機器人輔助中風後病人的復健」,達到事半功倍成效,56歲女性急性梗塞型腦中風,藉由外骨骼機器人幫助,省略復健的前期步驟,直接進行起身、站立、走路的訓練,達到早期復健目標,機器人能長時間維持標準動作,讓病人持續、重複進行標準動作的訓練,達到「黃金復健期」需要的「強度高、姿勢標準且重複性也高的動作訓練」,建議結合傳統儀器和新進設備,復健效果會更好。
醫療過程中,常常會用到器械協助的不只復健科,胸腔內科主任沈煥庭簡報主題也是器械。沈主任舉例,傳統氣管內異物取出工具有夾子、爪子、網子,還有冷凍治療探頭完成包括:腫瘤檢體切片、腫瘤消融術、止血以及取出假牙等異物。「介入性支氣管鏡」不只成功挑戰取出迴紋針、螺絲釘,還使用支氣管內支架治療一位左支氣管裂傷的病人,並以支氣管內視鏡超音波協助將一位在他院求治兩月未能確定診斷的周邊肺結節病人找出病灶,確認為攝護腺癌造成的肺轉移。
◎合和互協搶救生命
醫療團隊合作十分重要,「心臟創傷性撕裂破洞,奇蹟生還」案例由心臟血管中心與微創手術中心共同簡報。微創手術中心主任柯志霖說,30多歲外送員發生重大車禍後,搶救過程中一度失去心跳血壓,從種種跡象抽絲剝繭,高度懷疑他可能是極罕見心臟破裂卻能送醫搶救的個案。凌晨兩點緊急通知心臟血管中心謝世榮主任。後半段的故事由謝主任接棒說明,他表示,當下也難以置信,在手術室現場一步步揭開謎底,確認病情後呼叫技術員,全科醫師主動到齊共同努力,「當手摸到撕裂傷位置的當下,因為能縫得到,一度忐忑的心終於放下了。」命懸一線的病人因為破裂的傷口被自己的血塊堵住,因緣巧合讓醫療團隊能及時介入治療,得以保全生命及健康。
另一個團隊合作的案例是外科部主任余政展的病人。余主任表示,68歲男性患有前列腺癌、慢性腎衰竭長年洗腎、高血壓、腦中風等多種疾病,前年接受前列腺癌癌症定期電腦斷層檢查時,意外發現9公分肝腫瘤,術前因行車意外導致左手腕骨折及皮膚撕裂傷,骨科及整形外科優先處理骨折及皮膚清創暨植皮手術待傷口復原。去年4月回門診,肝腫瘤自9公分長大至10.6公,手術前,病人與家屬囿於疫情決定延後。去年底因噁心、嘔吐、上腹痛等不適至急診就醫,肝腫瘤已大到11.6公分,住院會診腎臟內科、提供營養及安排術前體能訓練,一般肝腫瘤大於10公分,很少可以使用腹腔鏡手術,余主任考量病人體能與洗腎等諸多共病,基於病人最大利益考量,優先使用腹腔鏡手術,順利切除左肝葉,術後恢復順利,一周後辦理出院。
林俊龍執行長透過網路表達對臺中慈院的肯定。(曾秀英攝)
林碧玉副總建議發表罕見又成功病例,讓其他人能有學習方向。(曾秀英攝)
執行長林俊龍此次微恙留在花蓮,仍全程觀看分享,不忘透過網路畫面給予鼓勵,肯定各科醫師運用科技在病人身上,呈現團隊精神是病人莫大的福利,未來發展莫可限量。林碧玉副總建議謝世榮主任等人一定要發表罕見又成功的病例,讓其他人能有學習的方向。
最後,簡院長親手呈獻以歲末祝福演繹相片設計的五款不同職類木雕給上人。上人開示時,回顧臺中慈院建院歷史,提到醫師立志救人、守志奉道,大醫王付出無所求,用生命走入生命,只要所治療的病人一切順利,醒來有進步、能安心就是我們的目標。(文、圖/曾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