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團隊志工相伴 同在「疫」起護病人
臺灣「新型冠狀病毒」防疫政策隨政府策略從嚴防轉向。臺中慈院防疫任務從第一線到後勤,類型多、任務廣。醫護團隊在第一線,行政同仁作後勤支援,人力缺口部分則由在心靈、行動上默默支持醫院的志工參與。「防疫志工」從醫院大門實名制讀卡服務,到視訊門診領藥的「藥局媒合」服務,還有「電話健康關懷」,志工群大多都非醫療專業,卻是臺中慈濟醫院防疫陣線的絕佳後盾。
「每天值班十個小時,說不累是在打妄語」一位志工師姊說著他們的日常,還有師姊說是本著「歡喜作,來這是作歡喜」(閩南語)的心來當志工。醫院大門出入「實名制」讀卡服務,原本由醫院行政同仁承接,但隨疫情變化,同仁能量挪到其他防疫工作,就只好委託志工承接,去年十月起到今年五月,兩院區投入志工超過七百餘人次。5月27日終於卸下職責,社會服務室社工師吳宛育感恩志工們在第一線幫忙。社服室與人文組、志工組同仁,一起感恩他們長期幫忙。卸責後的師兄姊們都好不捨,開玩笑說:「我們失業了」,得去另謀出路,志工組游惠菁師姊連忙答應幫忙另謀志工出路,有缺一定先通知。
在門廳讀卡防疫,志工也能感受「人間冷暖」,除氣候變化外,鄉親反應也寫在臉上。有人笑臉迎人、感恩過卡,有人卻惡言相向,志工總是滿滿慈濟面霜「微笑」帶過。黃振峯師兄分享,曾有來院大德家屬不願配合而口出惡言:你們是看門狗!黃師兄巧答:你有養狗,對家裡的狗也很好,所以請您對我們好一點。大德家屬連忙道歉。陳美秀師姊感恩終於達成這項重要的防疫任務,學習很多也陪伴許多病人及家屬,給他們溫暖,度過疫情恐慌。志工們在醫院大廳簡單相互感恩,為實施兩年的「實名制」畫下句點。
黃振峯師兄(左一)、陳美秀師姊(左二)卸下任務後好不捨,請託志工組游蕙菁師姊另謀志工任務。(江柏緯攝)
社會服務室、人文組、志工組同仁帶著感恩的心,感謝防疫志工們一路相挺、幫忙。(賴廷翰攝)
「與病毒共存」政策讓全台染疫人數急速增加,四月底台中市政府開辦「居家安心照護方案」,整合各項資源,讓符合條件之輕症及無症狀病人居家照護。臺中慈院配合啟動多管道視訊門診,護理師透過社群軟體確認病人類別、身份後,才交由醫師開始問診、開立處方箋,最後才進入媒合社區藥局,委託藥品的配送或領藥療程。此外,隔離期間每天至少要一次電話關懷,讓醫療團隊瞭解居家隔離者的每天健康狀態。
但隨著每日收件數增加,同時間還得兼顧一般病房臨床醫療作業。龐大「視訊門診」量讓護理人力吃緊。隨後行政人員與志工一起投入,稍稍緩解人力問題。「視訊門診」自四月底起到五月結束,臺中慈濟醫院「居家安心照護」收案總數三千餘人,視訊診察與開立處方箋約四百人次,最驚人的是居家照護每日關懷電話高達一萬五千餘人次,都是護理、志工、行政齊心努力的成果。
「防疫志工」不是一般資歷可以勝任,都須嚴選具備護理、藥劑能力,再加上對社區瞭解,才能讓作業更順暢。防疫志工主要負責串聯醫院與社區藥局,任務聽似簡單卻是最繁複的核心。護理部副主任何玉萍打趣說:他們好像是網路地圖,地址輸入就能配對到社區藥局。充分展現慈濟志工深耕在地,穿梭社區街巷的功力。
北屯三和氣區師姊王郁清是護理師退休,熟知護理工作內涵,她跟護理師邊做、邊學、邊做筆記,每天都來報到,就希望多出一份力。施麗純師姊是藥劑師,她仔細整理責任區藥局資料,加快媒合速度,減少病人等待時間。護理部主任張梅芳真誠感恩幕後支持的志工。五月初志工陸續加入,出動近百人次,與臺中慈院一起成就艱鉅任務。
施麗純師姊(右一)整理責任區域藥局資料,加速媒合的速度。(曾秀英攝)
施麗純師姊(左一)與王郁清師姊(中)合力比對資料媒合社區藥局。(曾秀英攝)
「防疫志工」協助媒合社區藥局外,還要「每日電話關懷」,透過電話關懷居家隔離病人每日身體狀況。蘇瑋苓師姊是中區人醫會護理師,在半退休狀態下退而不休,經常參加人醫會往診。他把握因緣,協助臺中慈院「電話關懷」。瑋苓師姊表示:雖只是電話關心,但透過病人口述,還是可瞭解身體與用藥狀況,多一些關懷都能讓病人安心。
志工們協助比對確診病患地址,媒合社區藥局送藥、領藥。(曾秀英攝)
中區人醫會護理師蘇瑋苓師姊,以專業關懷每位確診者。(曾秀英攝)
蘇師姊記得一個特殊案例,他如常打電話,關懷一位九十多歲居家隔離且已透過視訊門診領取藥物服用的老婦。老阿嬤電話中講到「末三指都沒血色、發紺、呼吸很喘,本身有心臟問題,但不能出門,不知如何是好。」蘇瑋苓警覺阿嬤應該身體出了狀況,立即轉請現場值班的護理部副主任何玉萍處理,馬上通報當地衛生所,解除隔離病人的電子圍籬,讓家人打119護送老阿嬤到臺中慈院就醫。幸好!急診醫師即時處理後,症狀緩解不必住院,交待解隔後回門診再治療,隨後安排防疫計程車送回居家。
臺中慈院團隊與志工用心在每一處,堅守崗位守護病人;志工更是膚慰醫、病心靈堅強後盾。大家同在「疫」起,看見確診病人康復的笑容,體現了醫療團隊的價值。
(文/江柏緯、圖/曾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