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癱瘓臥床12年 志工通報醫護送愛見曙光
33歲的江永旭,14年前修理屋頂工程時不慎跌落,造成脊椎5、6、7節受損,術後復健一年,當時年僅20歲的他,自此在家一癱10餘年,社區訪視關懷志工持續陪伴6年,因他的雙腳傷口潰爛多年,一直未見好轉,提報臺中慈院後,簡守信院長親率醫護團隊家訪,展開後續住院、門診專業照護,加上社工介入資源,也重啟他走出家門、接觸人群的希望。
簡守信院長與傷口照護師首次家訪,替江永旭清旭雙腳傷口。
簡守信院長與傷口照護師首次家訪,替江永旭清旭雙腳傷口。
今年九月中旬,潭子訪視幹事孫玉貴師姊提報,指江永旭雙腳萎縮潰爛,移動就會流血,傷口已持續好幾年,都未見好轉,請求臺中慈院提供醫療協助,請醫師或護理師前往家中指導換藥及正確的護理做法。
同仁進一步詢問,才知道江永旭的雙親既要協助癱瘓的次子生活起居,長子的兩名幼兒也都由他們照顧,媽媽還得外出打零工賺錢,江永旭的床就放在客廳,家人已沒有心力整理環境,更不必說帶他就醫治療,只能長年就近到西藥房買碘酒、外傷藥膏自行換藥。
簡守信院長與傷口照護師張華茹於九月十九日第一次探望,看到江永旭的雙腳皮膚幾乎沒有一塊完好的地方,兩人二話不說,馬上著手清理,消毒棉花清除舊皮,換了一塊又一塊,院長邊示範做法,邊說明「用肥皂弄點泡洗一下,洗完再消毒,清理後皮會再生起來。」照顧傷口經驗豐富又熱心的張華茹知道,這樣的傷口需要更多的照護,馬上跟師姊相約,隔日再前往指導媽媽正確清洗的方式。
江永旭雖然連移動都沒辦法,傷口也沒有痛覺,卻能運用智慧手機上網,他以通訊軟體傳送相片,讓張華茹了解傷口進步的情形,看見傷口漸漸好轉,華茹終於放心。愛的接力一直沒有中斷,復健科蔡森蔚主任家訪實際檢查,評估未來自行移位,甚至外出的可能性,第一步是安排他住院照護傷口,量身訂做輔具同時持續復健,目標是設計訓練簡易的移位方式,教家人幫助江永旭從床上挪到輪椅。
相隔12年第一次出家門,江永旭在臺中慈院得到來自志工、病友與醫護同仁的愛的關懷。
相隔12年第一次出家門,江永旭在臺中慈院得到來自志工、病友與醫護同仁的愛的關懷。
十月十三日,臺中慈院出動復康巴士載江永旭出家門,這天是他經過12年後,首次看見家門以外的世界,他瞇著眼睛笑說「車子來來去去,跟以前印象中的潭子變得很不一樣,路都變了,風光不錯。」目標不敢想太多,但他知道機會來了要把握,不然等於在這裡等死。「目前就是認真做復健,能做多少算多少,先做到移位,只要能自己移位上下床,就可以搭復康巴士來醫院,如果有機會要拼死做復健,答謝師兄姊的關心。」
相隔12年第一次出家門,江永旭在臺中慈院得到來自志工、病友與醫護同仁的愛的關懷。
相隔12年第一次出家門,江永旭在臺中慈院得到來自志工、病友與醫護同仁的愛的關懷。
住院一周期間,師姊們邀請同為脊髓損傷病友,來為江永旭加油打氣,也是慈濟關懷對象的曾啟雄,目前是位口足畫家,他說,作畫完全沒有天份,用嘴巴畫,是硬逼出來的,如今有慈濟補助加上自己的收入,可以自給自足。他分享自己走出陰霾的過程,也鼓勵江永旭與其坐著等,不如自己要有走出來的意願。
復健科蔡森蔚主任與吳宛育社工師研究無障礙空間,提供適當輔具,重啟江永旭走出家門的新希望。
復健科蔡森蔚主任與吳宛育社工師研究無障礙空間,提供適當輔具,重啟江永旭走出家門的新希望。
積極幫助江永旭脫離臥床命運的還有社工室,吳宛育社工師評估,無論是移位到輪椅,或是出家門三層階梯,江永旭現階段都需要人力來協助,居家服務員協助下床出門是一件很重要的關鍵,但家人已領取照顧津貼,以致於不能再申居家服務員,基金會訪視組與案家商量,並且提供協助,幾番努力後,居服員將於十二月底前往服務,目前則等待電動輪椅補助通過。
復健科蔡森蔚主任與吳宛育社工師研究無障礙空間,提供適當輔具,重啟江永旭走出家門的新希望。
復健科蔡森蔚主任與吳宛育社工師研究無障礙空間,提供適當輔具,重啟江永旭走出家門的新希望。
蔡主任與社工師吳宛育十一月十九日聯祑前往江家,這次是要了解居家無障礙空間,包括:坡道的製作、移位設備的擺放以及環境清理等問題。蔡主任說,江永旭之前復健的情形不錯,只要提供適合的輔具,要再走出去不是不可能,大家要有信心。
(文、圖/曾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