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誌搜尋
守護、陪伴、愛接力 受傷越南移工踏上返鄉路
清晨四點多,車輛穿越市街、行過偏僻的河堤,來到臺中神岡邊陲的一處僻靜住宅聚落。天地皆暗,唯獨這棟屋子的一樓房間是亮燈的,護理部督導李玉茹知道,裡面有一個人正醒著,或者說,她不確定他昨夜是否睡過。
一行人穿過走道轉進房間,眼球滿布血絲的爸爸,正殷勤憐惜地為文力按摩、復健著。文力躺床七個月,過去常住志工郭翠花前往病房探視,總見爸爸反覆做著這些動作;出院至今,依然不變。文力身上沒有壓瘡、沒有異味,雖然出汗量大得驚人,但始終能維持一身乾淨整潔,爸爸照料孩子的用心,不言可喻。
今天(十月九日)阮文力要回家了。當年離鄉背井來臺打拚,期待中的回鄉之日,是行囊豐滿,風風光光;但現在,抽痰機、輪椅,和一箱箱尿布、牛奶、醫藥用品,堆滿身旁。
在等待救護車到來之際,同行的兩位越妹妹順手幫忙打掃環境,這分自然而然的行動或許不起眼,看在玉茹眼裡,卻是令人起雞皮疙瘩的感動。文力離開在臺的最後棲身地,留下的不是一片狼藉,而是許多人發自內心的疼惜與祝福。
10月9日清晨四點多,李玉茹督導(右)等人來到阮文力的安置所,協助餵牛奶、更衣,讓文力乾乾淨淨地回家。(李玉茹提供)
越妹妹陳氏女與杜氏宣主動整理起宿舍環境。(李玉茹攝)
◎他鄉故人情
阮文力,二十三歲越南移工,兩年前來臺灣中部打拚生活。今年三月五日,他在一場車禍後沈沈昏迷,經過急救、手術,在四月下旬轉來臺中慈院。社工、志工從仲介、朋友口中,陸續拼湊出際遇。
事發那天,他騎電動車上菜市場,在路口與人發生擦撞,被救護車送往鄰近醫院搶救,未料腦部傷勢過重,必須再轉送醫學中心緊急開顱。文力的顱內、蜘蛛膜、硬腦膜下出血,雖然取下兩側頭蓋骨進行腦部減壓,但從那一天起,他的神識就未曾回來過,呈現植物人狀態。
考量健保住院天數限制,四月二十五日,文力轉送臺中慈濟醫院,由神經外科李崇新醫師接手治療,並手術放回頭蓋骨。
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阮爸爸在眾人協助下迢迢趕來臺中。阮爸爸未曾出過遠門,何況是飄洋過海到臺灣,文字、語言、文化、飲食習慣不通,在舉目無親的異國醫院裡,著實煎熬,然而醫院裡來了一群同鄉人,卻成為他身心苦難時的依靠。
早在文力還在前一家醫院時,臺中慈院護理之家的越妹妹們,就從越南同鄉的社群網站得知這則不幸消息。同樣遠渡重洋打拚,深能感受那分心碎與無助,若有機會,也想搭把手共度難關。
人人都有同等的慈悲心,何況是對同鄉人。當文力轉入慈院,越妹妹們利用下班時間,輪番到病房探視,也在志工、醫護人員語言卡關時,適時成為溝通的橋樑。
越妹妹們送吃、送喝、送溫暖,日用所需借的借、張羅的張羅,偶爾也塞點零錢給爸爸幫文力買尿布、牛奶,有時其他仲介公司帶越南移工來就診,也會特地前往病房關心,讓他感到分外親切。
「離開家鄉工作,最大的壓力是要克服想家的心情;遇到困難時,特別想念家的溫暖。想一想,如果自己出了事,也會希望有人來幫忙。文力傷勢嚴重,爸爸語言不通,情況很困難的;雖然無奈,但能有這麼多人幫忙,總是很好的事。」越妹妹杜氏宣覺得在阮爸爸的巨大壓力前,同伴們所做都微不足道,反而是醫院社工、志工、醫護人員把文力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像家庭一樣支持,才是最重要的依靠。
面對訪客,阮爸爸總是滿臉熱切笑容,語言雖有隔閡,但緊握對方的手,傳達出扎實的感恩之意。然而郭翠花師姊透漏,好幾次上病房關懷時,只見人前微笑的他,獨自黯然垂淚。
幾個月來他席不暇暖,雙眼滿布血絲,許多人都曾勸他休息,卻不曾見他真正放心過。他自責沒把文力照顧好,常對著自己生氣,但也曾多次對越妹妹們說:「雖然文力遇到不幸的事,但能來到慈濟,受到這麼多人的幫忙、師姑師伯的關心,文力是很有福的。」
文力病情穩定,出院後安頓在仲介公司宿舍,在醫院社工師劉佳宜的串聯下,社區訪視志工立即接軌,慈濟基金會補助爸爸在臺生活費,讓失去經濟來源的父子,得以安心面對醫療,並等待保險公司理賠。
◎超級任務
簽證即將到期,加上思鄉情切,爸爸決定帶文力回家。接獲航空公司要求航行期間須有醫護人員隨行,仲介公司和阮爸爸第一時間想到求助於慈濟,在莊淑婷副院長及護理部主任張梅芳的支持下,團隊展開一場協助返鄉的超級任務。
這是李玉茹督導第二次護送重症傷患搭機回母國,接到社服室主任林怡嘉的電話邀請時,李玉茹沒有多做考慮,就答應接下這場任務。
「球來就接,何況這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和許多人相比,我沒有後顧之憂,更能自然而然去做想的事。」李玉茹的先生在消防隊擔任救護員,對於助人也有一分直覺式的熱忱,曾受過空中救護訓練的他,甚至會與李玉茹互相討論,不但沒有牽絆,還是彼此的助力。
十月六日下午,李玉茹督導與社工師劉佳宜、常住志工郭翠花,特地驅車前往關心準備情況,越妹妹武氏花也利用休假隨行協助翻譯。
宿舍空氣凝滯,文力眨著大大的眼睛,卻關掉了與外界溝通的頻率。屋裡除了電扇擺動外,只有一個父親靜靜為孩子翻身拍背、按摩復健的身影。眾人的到訪,添來難得的生氣,阮爸爸也得以將種種疑慮傾倒出來。
面對陌生的通關手續,他顯然是擔心的,那成堆的行李物資如何託運、自己與孩子能否順利登機,他感到「頭暈暈的」。重重難關至今都一一克服了,翠花師姊當下決定,九日凌晨一路護送他到桃園機場,助他安心通關。
「還好我們有來。」轉身離開那屋舍,李玉茹不禁感慨,在這樣偏僻的角落,這樣的屋裡,有這樣被現實遭遇而困住的人,「慈濟不來,誰來?」
受傷移工阮文力10月9日即將回家,6日行前關懷時,郭翠花師姊不斷給予祝福與打氣。(何姿儀攝)
阮爸爸(中)擔心後續治療方式,李玉茹督導(左)細心說明,越妹妹武氏花(右)協助翻譯。(何姿儀攝)
◎愛的接力
九日清晨五點多,救護車來到文力的安置處,未伴隨鳴笛聲的警示燈,把黑暗的天際閃紅了。
當年同梯來臺的越南朋友,陸續下樓來送行。父子的行囊很沈,除了堆滿廂型車的物資,還有無數雪中送炭的溫情。
跟隨在救護車後的越妹妹忍著暈吐的難受,盼在最後一段路盡小小力量,幫助他們順利回家。「暈車只要休息一下就可以了,但他們以後的路還很長。我們離家這麼遠,來這裡受到很大的幫忙,很感動。感謝慈濟醫院……」杜氏宣說著,不禁哽咽了。
(右起)社工師劉佳宜、護理部李玉茹督導、越妹妹武氏花,以及醫療志工的行前訪視關懷,安住阮爸爸返鄉前忐忑的心。(何姿儀攝)
航行期間,李玉茹督導(右)全程守護文力,讓阮爸爸感到安心。(李玉茹提供)
飛機離地了。一路上,李玉茹戰戰兢兢觀察著文力的變化,他經常全身肌肉僵直用力、大量冷汗,爸爸的按摩,總能明顯舒緩他的張力。父親的言語不多,內心的愛,透過粗糙的手,無聲流露。
由於沒辦落地簽證,她在機上看著文力被送上當地醫院安排的救護車,超級任務告一段落,文力父子回家後的功課,這才開始。後續,已透過宗教處聯繫上當地慈濟志工,展開愛的接力。
摸黑出門,再次踏上臺灣土地,又是夜色低垂時。緣分這麼短,卻這麼深刻,李玉茹覺得自己做最少,卻收穫最多。回程路上,她寫下一段短文,為這段經歷留下印證,獻上祝福。
文力,23歲的越南男孩
因為一場意外改變了人生
這是一趟超級任務
有意義的任務
而我只是那小小的媒介
清晨四點師姑還準備了精力果汁
兩位越妹,師姑,我準備出發了
暗夜的路來到了文力這幾個月的住處
窗子內燈亮著,父親對孩子的愛,在小小窗格靜靜的蔓延著
小小的床舖,這些日子
父親就是這樣棲身
04:40抵達時我們協助灌牛奶
越妹也幫忙洗臉換衣服
整理用物
甚至離開前還主動幫忙打掃屋子
有他們陪同與翻譯
文力的父親更是安心不少
離開前師姑送上祝福
05:20救護車來了
一起工作的同事也紛紛下樓跟文力說再見
天亮了
是時候了
機場到了
辦理通關手續
陪著文力搭上返鄉的班機
08:25起飛
一路上父親時而起身幫文力按摩
有父親的按摩,原本僵直盜汗的文力也顯得比較穩定
看著眼前這位父親
雙眼泛著紅,充赤著血絲
這七個月
他真的辛苦了
哪陽光笑容背後
相信有更多的心酸
11:05順利平安落地
家終於到了
與父親合影
畢竟再見面已不知是幾多光陰之後
要他加油,加油
因為沒有辦簽證
只能在飛機上目送文力讓後續的醫療接手
救護車慢慢離開我的視線
任務結束了
準備返航
那異鄉遊子,飄浪到台灣
身心已不覆在
家~不遠
河內~是永遠的家
珍重再見了
李玉茹寫於2017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