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臨床心理師加入同學會帶活動 貢獻所學累積經驗
神經內科樂智同學會九月以認知功能訓練為主題,由中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實習臨床心理師規劃「『樂智』補給站--頭腦體操動一動」。病友會提供他們在教學醫院累積與病人的互動經驗,也貢獻所學讓失智病人家屬也有滿滿收獲。
陳盈如(左)李思穎(右)兩位實習臨床心理師在音樂聲中帶動長輩暖身。(游雅貴攝)
李思穎(左)、陳盈如(右)帶動節奏遊戲,請長輩依圖案做相應動作。(游雅貴攝)
李思穎與陳盈如兩位實習臨床心理師,搭配音樂,帶領長輩簡單動一動肢體暖身,打開「樂智同學會」序幕,他們分別承擔開場與圓緣的不同認知活動,神經內科臨床心理師黃文慧則在活動過程說明認知訓練與功能。
李思穎介紹的「節奏遊戲」,請長輩依圖案做出相應動作,如看到拍手圖示就要拍手、看到拍腳圖示就要拍腳、看到臉譜圖示就不動作。隨著音樂節奏由慢漸快,不時聽到長輩「搶拍、落拍」聲,活潑的帶領方法,讓學員在歡笑中進行認知活動,雖然偶有「放炮」,但也毫無壓力。
接著進行「牌卡接龍」,請長輩觀察投影片上的題目,依遊戲規則選出適當卡片。看到同顏色牌卡,推理空格是什麼數字,如果是同數字的牌卡,則推理出缺少何種顏色牌卡,運用觀察和推理能力。過程中,失智進入中重程度的吳阿姨,無法勝任遊戲,從旁協助的女兒擦掉錯誤答案,讓吳阿姨發起脾氣。工作人員從旁指導「活動目的是讓長輩參與,不是要求一定要做對,就算做的不好、不對,也要給予正向鼓勵,才能讓長輩有意願繼續活動下去,增加自信心,維持自我身體功能。」
神經內科臨床心理師黃文慧為了讓家屬更瞭解認知訓練和認知功能,他解釋,失智症長輩受限於認知功能退化,多半因遊戲過程變化性高、或需同時運用多種能力,而較不容易參與一般認知遊戲或活動。藉認知訓練概念,針對特定認知功能設計明確規則、不同難度的作業活動,幫助長輩在完成活動挑戰同時,練習特定認知能力。
陳盈如帶動「類別接龍--傳接球」,訓練長輩心智能力。(游雅貴攝)
黃文慧心理師家屬透過認知課程,瞭解長輩功能的退化。(游雅貴攝)
陳盈如設計兩項活動,「物品賓果」是邀長輩說出螢幕顯示圖片的物品名稱,接著在自己的賓果紙上找出物品圈起來,先完成三條連線的就能賓果,訓練長輩運用語言命名能力及視覺搜尋能力。「類別接龍」則請長輩圍坐一圈,伴著音樂播放進行傳接球遊戲,音樂停止時,拿到球的長輩要說出指定主題的項目名稱,例如,說出一個臺灣地名(台中、台北)等,訓練長輩運用心智彈性相關能力。
李思穎說每次主持團體活動都是相當難得的經驗,可以獲得不同於書本的實際臨床經驗,也能更進一步瞭解活動設計、認知概念的應用,看到長輩們開心、滿足的笑臉,覺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陳盈如則表示,作為臨床心理師,設計的活動既能使長輩進行認知功能訓練,又能讓他們感到趣味而更投入。這需要事前策劃、學習及流程修正,還要現場臨機應變,每步都戰戰兢兢,他感謝醫師群在過程中的支持及指導,學習過程獲益良多。
(文/失智症個管師游雅貴、公傳室整理;圖/游雅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