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誌搜尋
抒解失智病友家屬照顧壓力 神經團隊心理諮商協助分擔
臺中慈院神經內科卅日上午舉辦失智症病友會,隨著參與病友與家屬愈來愈踴躍,失智團隊成員規劃活動更為用心,此次安排病友搓湯圓、家屬團體諮商同時進行,與會家屬的眼淚乾了又溼,顯示壓力有多大。凃敏謙醫師宣佈十二月起提供家屬免費心理諮商,希望用團隊力量分擔他們的壓力。
這是今年所舉辦的第五次失智症病友會,之所以活動如此頻繁,「實在是回饋太好」凃敏謙醫師說,團隊明白病友多跟人群接觸,能發揮很大的治療效果,看見家屬需求極為殷切,醫護、社工與志工都發心多付出,也決定正式定名病友會為「樂智同學會」。
即使是冷氣團襲台的日子,書軒與人文空間的活動場地仍是熱鬧滾滾。神經內科黃慶峰與凃敏謙醫師一早就到會場,與病友及家屬打招呼,曾啟育主任也出席關心。
凃敏謙醫師以輕鬆方式主講「甜蜜的負荷-談精神行為症狀」,他說,門診裡最難引導的三個任務是:一、讓家屬瞭解個案身體限制,體諒失智老人並非故意。二、瞭解自己的能力限制,調整步伐。三、減少主要照顧者的過度勞累。
正因為明白病友家屬長期照顧的壓力,可能面臨情緒無處宣洩的失控結果,凃醫師宣佈自十二月起,神經心理檢查室將增加新服務,徐晏萱、王子蘭兩位心理師於周二、周三兩個半天的時段,每次五十分鐘,針對確診失智病友的家屬進行免費、不限次數的心理輔導,包括:家屬照顧情緒的調適、體力上是否已過度勞累,以及失智長輩症狀表現病程與預後,或幻覺、妄想、躁動等精神與行為症狀諮詢。
長照中心游雅貴護理師接棒,說明「長照社會資源-出院準備服務」,提供病友家屬居家照顧能得到的幫助。帶著另一半參加過多次病友會的黃太太說,先生罹患阿茲海默症,確診已一年,服藥後退化速度已獲控制,但仍會有穿著厚西裝褲睡覺、重覆吃藥等情形,講也講不聽,很怕退化太快,全家人壓力都很大,病友會提供的訊息很有幫助,也能學習如何互動。
十點之後,場地一分為二,志工、社工與社區健康中心護理師協助病友在人文空間動手搓湯圓,讓家屬安心的書軒進行家屬團體諮商。心理師徐晏萱、凃敏謙醫師與家屬坐成圓圈,傾聽他們照顧失智家人的困擾,也學習其他人的照顧方式。
失智症的症狀千奇百怪,不管那一種,身為家屬再有心理準備都沒辦法淡然面對。「至親罹病,家人慢慢成了最接近的陌生人」一位家屬才說起,禁不住波動的情緒已忍不住掉下眼淚。這樣的經驗,與會者很多人都有過,隨病情加劇,長輩或是堅持不吃藥、或是四處亂藏東西,或是懷疑被偷竊,不一而足的狀況劇,天天都在每個失智症病友的家庭上演。
傾聽一個又一個家屬分享,氣氛漸漸沈重起來。徐晏萱心理師說,失智症有時就像病友家屬面對家人在生與死之間一場漫長的考試,當我們緊緊拉著他的手,感覺還是那麼熟悉,既像是我們的家人,丕變的個性卻又如此陌生。他給家屬的建議是,就算沒辦法做到一百分,也要常給自己鼓勵。
病友家屬之間交換經驗很重要,有些長輩愈來愈不想出門,有經驗的家屬分享:要幫他找動機,依病友興趣讓他幫忙,選適合他的小小的工作,像收衣服、挑菜、關鐵門,只要他能做的都維持讓他一直做下去,不要讓他覺得自己失能,完成後,謝謝他幫了很大的忙,不論數豆子、理毛線還是種樹,當做是給他們的功課,不要忘記讚美與回饋。
另一邊的搓湯圓會場上,近十四位失智病友,手腳伶俐的完成搓粉、揉圓的過程,吳宛育社工師、游琇文社區護理師與個案管理師林淑雯股長等多位團隊成員穿梭其中,不斷跟老人家互動、拍照並有志工帶動團康,氣氛十分熱絡。
結束團體諮商活動的家屬們,品嚐病友親手製作、盛裝的湯圓,看見搓湯圓過程的照片放映在螢幕時,感動得紅了眼眶,不忘記給他們肯定,看見病友與家屬臉上都更有自信,神經團隊發願當病友與家屬靠山,未來的路還要繼續陪伴走下去。
(文、圖/曾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