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感恩餐會 病友家屬學習齊練「坐式太極操」
來自全台各地巴金森病友與家屬近七十人,十四日齊集臺中慈院,參與臺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年度感恩餐會活動,除聽取醫學新知並學習「坐式太極操」,短短兩小時熱烈互動,病友們受益匪淺,更有信心面對病苦。
臺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已成立七年,主要關懷對象是巴金森病患者,希望提供病友完善醫療照顧、解除病痛,擴展他們的生活圈、走入人群,協助病友繼續或直接創作的能力,在生活或工作上再展歡顏。
現任理事長蔡昇宗,是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醫師,臺中慈院神經內科郭啟中等多位慈濟醫療志業醫師也長期投入關懷行列。今年的感恩餐會選在臺中慈院,與會近七十名病患與家屬,臺北、高雄等地病友比比皆是,在地人有地利之便,一半都來自中區,生病後持續創作不輟、研發專利的多位病友,展現他們的畫作、成果。花蓮、臺中慈院多位行政、護理同仁也犧牲假期,主動參與關懷病友。
活動規劃都是巴金森病友最切身需要的內容,包括:中國醫藥大學物理治療系助理教授郭美英老師分享「適合巴金森氏症的運動」,提醒病友一定要運動維持身體功能,否則可能因肌力不夠影響關節與呼吸。
臺中慈院神經團隊由郭啟中醫師、神經外科江培業醫師分別提供「藥物新知」、「深部腦刺激術晶片植入介紹與新進展」。不少病友對新藥很有興趣,直到雙向討論時間還提問不斷。也有已做過深部腦刺激術晶片植入的病友,恢復情況良好,樂於分享自身經驗。
台北新光醫院神經內科汪漢澄醫師,治療動作障礙的經驗豐富,應邀示範「坐式太極操」教學。汪醫師指出,太極操動作緩慢、無運動傷害,溫和又能提高肢體柔軟度,增加心肺功能與肌肉耐力,世界知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研究顯示,太極拳能有效改善巴金森病患下肢穩定度,明顯減少跌倒的機會。
他說,學會兩年前著手想要替巴金森病友製作教材,但傳統的太極拳一整套一百多招,一打就是卅多分鐘,門檻太高,正常人練都不容易,所以設計出跟新英格蘭期刊一樣長度五分鐘的「簡化太極拳」,以有效增加下肢穩定度。
活動這天,汪醫師示範的「坐式太極操」,是國人自創,針對藥效與病情改善不明顯,走路行動不那麼靈活,不適合打簡化太極拳的巴金森病友,讓他們以坐姿練習,所有出席病友都獲贈教學光碟,讓大家邊看邊練。
郭啟中醫師強調,外國研究已證實太極操對改善巴金森病症真的有效,請病友要把運動當成生活、當成醫療的一種,認真執行,共同邁向更有希望的明天。
(圖、文/曾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