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誌搜尋
兩岸醫療跨海交流 臺中慈院現身說法
中國衛生經濟學會會長高強率領十三位中國大陸代表,由詹啟賢主委陪同,十四日參觀了來臺行程中的第一家醫療院所--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簡報說明慈濟醫院身為民營宗教醫院,如何結合醫療、關懷與慈善,在臺灣發揮莫大力量。來賓對臺灣醫護比例、薪資最好奇,慈院環境則讓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直說「這醫院不是醫院,沒有藥水味、緊張的候診氣氛,處處都有書、畫藝術品,根本是座文化館」。
中國衛生經濟學會會長高強是中國大陸前衛生部部長,與慈濟醫療暨教育委員會詹啟賢主任委員,分任「兩岸企業家峰會生技與健康照護產業合作推動小組」大陸方、臺灣方的召集人。大陸此行十三名代表都是來自各相關領域的高階主管,在詹主委陪同下,將參訪臺灣公營、私營與宗教不同型態醫院,進一步瞭解臺灣醫療機構運作,臺中慈院是行程中第一家參訪的醫院。
靜淇師姊簡單開場迎賓,接著手語表演,簡守信院長簡報貼心使用簡體字,讓大陸貴賓看得省力,他從臺中慈院初建的困難講起,位於都會與鄉村交界,受民情影響,有哪些醫療會遭遇的挑戰,接著談臺灣醫界招募護理人員的困境,藉著提高護理同仁薪資、簡化臨床工作,穩定軍心並提升品質,透過不同管道,關懷社區民眾及志工,推廣衛教與預防醫學健檢,在以病人為中心理念下,各式便利民眾就醫的措施推陳出新。
從去年全臺十大醫院排行榜中,簡院長總結公營、公辦民營與私人、宗教各種不同背景醫院的表現,肯定宗教醫院表現相對不錯。而臺中慈院走過啟業初期的艱辛至今逐漸損益兩平,始終堅持宗教與民營醫院雙重宗旨,也慢慢得到主管機關與周邊醫院的認同,減緩經營壓力。
「整個慈濟體系,從落後的偏鄉花蓮開始慢慢提供適切、及時的服務後,擴充到西部的大林、臺北與臺中,臺中是最後一家在臺灣的慈濟醫院。」簡院長說,慈濟體系最大的特色是志工,全臺共有近七千個環保站,近七萬環保志工,以老人為主,環保站是社區心理的保健所,身體的復健所。最特別的志工是,把大體捐出來給醫學生、醫師學習的大體老師,抱著「寧可在我身上劃上千刀萬刀,不要在病人身上錯劃一刀」的期待,希望醫師更用心照顧病人。
他強調,醫療新技術與醫療環境不斷變化,慈濟醫院多年來結合醫療、關懷與慈善,發揮很大的力量,在臺灣的醫療生態中很特別,也證明這是可行的方向。
聽完簡院長精彩的簡報,高強會長表示,如何把佛教文化的慈善仁愛理念,體現到醫療服務,是最核心的問題,如果沒有這種服務的理念,什麼改革、什麼管理都不必提。如果不是把這種一切以病人為本的服務,一切以人為中心體現關愛照顧、視病人如親人,其它的東西都發揮不了太大作用,慈濟醫院很好的管理教育的方法,可供進一步思考。
詹啟賢主委補充,慈濟醫院是宗教醫院也是法人醫院,簡單的講,醫院沒有所謂股份,有結餘也不能分配,志工們能安心坦然往這個志向走下去,這樣的醫療體系與信念值得深思。雙向溝通的時間,來賓最好奇的是臺灣醫院營運、收費方式,醫師與護理師薪資標準訂定及醫護比例等,簡院長與詹主委一一說明,知無不言,來賓也提供大陸現況,彼此熱烈交流欲罷不能。
從上午十時卅分到下午一時卅分,三個小時的參訪過程,醫院整體環境的氛圍、手語表演與餐點提供方式,處處散發人文味,尤其志工的奉獻最讓人感動,連高強會長也學習志工精神,主動端咖啡送給慈濟醫院的同仁享用。來賓們說,慈濟醫院沒有藥水味,看不到病人排隊、等藥的緊張心情,走到那裡都看得到靜思語,很有意思,這個醫院不是醫院,牆上的書法、字畫跟照片都是藝術品,加上香味撲鼻的咖啡,簡直就是文化館。
(文、圖/曾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