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誌搜尋
中醫部七周年梨山往診擴大愛 學習志工訪貧關懷深耕拉長情
臺中慈院中醫部成立七周年,王人澍副院長與陳建仲主任廿五日率巡迴醫療團隊前往梨山,跟著社區志工往診,看見原住民家庭貧病交加的苦難,也看見師兄姊長期陪伴深耕社區,讓瀕臨破碎的家庭重拾歡笑的努力。未來也將持續導正山區生病只求止痛速效反傷身的問題,讓中醫養生保健的觀念深入人心。
梨山位於臺中市和平區,九二一地震之後,東西橫貫公路柔腸寸斷,導致谷關、梨山往來交通受限,大梨山地區近萬名人口只能靠當地僅存的梨山衛生所,提供簡單的西醫服務,以務農為主的居民,最迫切的健康問題以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為主,經地方人士反映,希望中醫醫療能介入,提供固定駐診。
多方協調、奔走,臺中慈院中醫團隊於一百零二年二月正式展開梨山巡迴醫療,翻山越嶺數百里的醫療活動,每半個月一次,在資訊室、醫事室同仁提供完善的前置作業,超過一年半的時間調整,人力逐次精簡到三位醫師、兩位護理師加上三位志工師兄姊的規模,只要天侯狀況許可就成行,默默耕耘至今。
中醫在梨山的看診活動,嘉惠偏鄉民眾需求,不少原住民坦言,對中醫的瞭解並不多,很多人首次接觸中醫,見證中醫神奇的療效,嘖嘖稱奇,但想要扎根部落,還有很大的空間。王副與陳主任此次趁著中醫部成立七周年走訪環山部落與南投華崗社區活動中心,瞭解當地環境,希望透過醫療努力,為偏鄉族群注入滿滿的愛。
巡迴醫療工作最重要的一環是志工,除了梨山當地幾位師兄姊,埔里區與東勢區師兄姊接棒協助,平時宣導環保,看診日現場掛號、量血壓等工作外,還要發掘弱勢家庭最迫切的需求並提供協助,王副與陳主任往診的兩個家庭是典型的代表。
其中一個三代原住民家庭,一對年輕夫妻同時要照顧撫養分別中風、罹癌的雙親與三名稚齡子女,一家人擠在悶到不通風的鐵皮屋,房間只能以布簾簡單隔開,王副與陳主任分別替生病的兩老把脈看診、開藥,也叮嚀衛教應注意事項,志工們則關懷年輕一輩工作、生活所需,讓一家人十分感恩。
另一個種水果維生的家庭,兒子一看見師兄姊上門,就忍不住紅了眼眶,他重新找到幸福的故事,讓人感動。原來,兒子的媽媽跟父親在山上種水果多年,父親罹癌持續靜養、追踨,媽媽則愛喝酒、好賭,多年積蓄賭光還四處借錢,以前不舒服就隨便打止痛針、吃止痛藥,後來愈來愈沒有效果,改到巡迴醫療站看診時,志工有機會接觸到這個家庭,進而發現很多問題。
媽媽的健康狀況每下愈況,兒子放下一切上山看顧,孝心卻得不到太太的支持,堅持不帶孩子同住,成為夾心餅乾的兒子,一度痛苦到差點想不開。志工關懷陪伴,進而打開兒子心結,在他媽媽往生前,親子彼此取得諒解,兒子接下種水果的工作,太太也帶著兒女上山,全家人團聚一堂,重現幸福曙光,看見兒子感恩的眼淚、聽見孩子將笑聲帶到山上的家,社區師兄姊的開心不下於他們的家人。
王副與陳主任詢問爸爸醫療的部份,還跟著進到兒子的梨園,肯定多年有機栽種的心血,種出香甜可口的水果。兒子則感恩師兄姊讓他學會放下,彼此互動充滿溫馨。醫療團隊以志工為師,與師兄姊攜手在偏鄉地區共同付出心力,也足證慈濟的醫療不只是醫療,是「醫人、醫病也醫心」。
看診結束的晚上,中醫團隊沒有休息,繼續舉辦感恩茶會,回首「巡迴醫療梨山地區的來時路」,陳建仲主任分享中醫冬季養生觀,並由許睿杰醫師說明穴位保健,活動穿插志工師兄姊的人文帶動。最後,王副提出對未來期許,希望透過中醫努力,讓更多人瞭解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以中醫養生讓自己更健康,讓這條梨山地區巡迴醫療路看見長情大愛。
(文/曾秀英、圖/賴廷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