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誌搜尋
不臭!別擔心! 護理師懂你請放心
醫院疾病樣貌很多,病人傷口往往伴隨異味,護理師瞭解也會如常照護,但病人的自卑與自尊,常常心裡翻攪,成了過不去的門檻。貼心又細心的護理師往往能「看見」病人沒說出口的細微心聲,用盡力氣找尋辦法去幫忙。異味不是障礙,而是拉近護病的橋樑,共同推開心裡的幽暗,迎向人生的陽光!
◎魔法鏡與咖啡渣 守護病人心情見陽光
臺中慈濟醫院敘事護理比賽八B病房海報(護理部提供)
「最近好嗎?謝謝回來看我們!」爺爺回診追蹤不忘來到病房探望照顧過他的「孫女」護理師,讓八B護理站響起一片笑語。對照爺爺獨自一人住院時「很防備」的印象,真是判若兩人。當時,護理同仁注意到:他總帶著口罩、拉上圍簾,鮮少與人互動。
原來,七十一歲爺爺因為多年嚼食檳榔,臉上右頰長出個香菇狀腫瘤。醫生說是口腔癌第四期也已經滲出異味。到八B住院是要實施第三次化療,家人必須上班謀生,常常床邊空蕩蕩,孤單又自卑的身影,讓最常接觸他的護理同仁注意到爺爺的心情變化。
「洞很大嗎?會嚇到你?會很臭嗎……」連串的提問,邊換藥的主護莊明樺開始覺得心疼,雖然只有國中學歷,爺爺還是位自律嚴謹的人,很在意驚擾別人,尤其住健保四人房,擔心外貌與異味,讓別人不舒服。圍簾、口罩是保護別人也保護自己的堡壘。
莊明樺總輕輕的回答:「不會臭、我也不會怕……」這樣的互動,還是很難讓爺爺開朗起來,總要做點什麼吧?莊明樺想到用鏡子讓爺爺看看臉上傷口的變化,也知道疾病的進程。「爺爺,換藥需要先消毒……擦拭的方式要……」透過讓爺爺知道換藥步驟,學著自己換藥,他慢慢接受了外貌變化,尤其是抗生素發揮作用,傷口慢慢癒合時,可以感受爺爺慢慢對治療有了信心。
但異味,雖然嘴說不臭還是存在,更重要的是同房病人與家屬,未必能像同仁理解。八B護理師們討論後,覺得只是安慰爺爺不夠,在轉雙人房沒有機會的情況下,除臭大作戰於是開始!同仁使用芳香劑、甚至洋蔥,都感覺效果不大,嘗試過程發現「咖啡渣」似乎有用,於是輪流三不五時到醫院賣咖啡的鋪位,索取咖啡渣。讓病房充滿咖啡香,轉移對異味的感受。
咖啡渣除異味(呂榮浩攝)
終於,第三次化療療程的後半時間,爺爺能走到護理站跟護理師們聊聊天,還可以談到護理師的年紀跟他孫女差不多。爺爺的心開了,不再自卑,甚至回診時還會抽空到護理站來找找「孫女護理師」,彼此寒暄幾句。
疾病不是隔閡,八B護理站有一群會察言觀色的天使,他們要讓住院治療的病人心情有陽光!(採訪/江柏緯、改寫編輯/謝明錦)
◎懂你陪你三個月 傷痊癒、心圓滿
臺中慈濟醫院敘事護理比賽十A病房海報(護理部提供)
林太太為了腹部膿瘍在不同醫院手術治療,沒有起色,而輾轉來到臺中慈院求助,由外科醫師先引流,但傷口無法像他期待的一次見效,皮下膿瘍竟然越來越多滲液,更出現異味。失去信心的林太太,絕望的拒絕了醫師清創的建議,只能使用抗生素與敷藥保守處理。
才三十八歲的林太太沒預期到傷口會因為滲液而有異味:「傷口沒好,還很臭!」異味嚴重打擊他的自尊心,於是開始封閉自己,拒絕親戚好友探視,也不讓最親密的先生和小孩接近,把自己關在十A病房單人房,鎖進愁苦的心牢。
造口袋克服滲液和異味(張華茹提供)
護理師因為常要協助換藥,不定時進出病房,林太太總覺得不堪的一面又被掀開,情緒常會失控聲色不佳。護理師沒有生氣,反而看出癥結所在,於是照會了傷口護理師張華茹協助。擔心又要掀開傷口讓人看見的林太太質問:「妳來做什麼?又來看我的傷口嗎?」像刺蝟帶有敵意的言語沒有嚇跑護理師們,反而是積極建議:用造口袋克服滲液和異味,終於打動林小姐,願意試試。
護理同仁也顧及林小姐感受,換藥時間改成先知會安排,讓他的心理先準備好。雙管齊下,終於看到造口袋確實改善了傷口,也暫時解決必須不斷換藥的困擾,同時造口袋也遮住傷口擋住難聞異味。林小姐感受護理師群的同理,也接納了他們的協助。傷口護理師張華茹從住院期間到出院後,長達三個月陪伴指導,不只關心傷口,還鼓勵林小姐多出門運動與人接觸。傷口癒合了,心頭的裂縫也癒合了。
(採訪/呂榮浩、改寫編輯/謝明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