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為療方 董事長重新站起來
高高在上的董事長突發腦中風,一夕之間行動不便,讓他一度難以接受,消極以對的態度,最後在跨團隊合作下努力復健,陪伴他從原本只有兩分的肌力,恢復到不需任何輔具行走,彼此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即使出院仍時時探望相繫不忘。
劉先生(右二)與九A病房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九A病房提供)
六十五歲的劉先生,是位意氣風發的董事長,去年九月突發腦中風,檢查結果,左側肢體偏癱,只能在床上平行移動(相當肌力兩分),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僅卅分,屬極重度依賴,權威十足的他,頓時成了事事都得靠人協助的病人,面對猝不及防的衝擊,他起初十分抗拒,除了一天兩次固定的復健時間外,都躺在床上,即使護理人員問候也總是簡單的回應,十分淡漠。
九A病房吳東芸副護理長從基層做起,明白病房的特色,因為病人不需要治療,護理同仁只要發藥、量血壓,花在復健病人身上的時間很少,常常見面時只有兩句「你要去復健歐?」、「你回來了歐?」其它就幾乎沒有什麼交集。
像劉董事長這樣的中風病人,一定要好好把握頭三個月的復健黃金期,但受傷的神經、肌力要在短短的三個月內有明顯的成效並不容易,吳東芸副護理長鼓勵同仁更主動跟病人聊天,事實證明「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不斷的努力,再陰暗的心門也能被陽光射穿。
剛好,醫院正在推動團隊品管圈方案競賽(TQM),吳東芸副護理長設計交班系統,病人不再只是下樓復健、上樓躺床,而是結束復健後,回到病房,就會被護理人員詢問「今天做了哪些復健?」病人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懷之餘,護病之間對話更多、溝通更多,時間一長,病人就會主動到護理站詢問「你今天不想知道我做了什麼嗎?」而這項統計只要依圖片加編碼帶入,就可以完成護理記錄,不會增加護理人員的負擔。
接著又搭配衛福部推動急性後期照護計畫,為了讓住院病人在床邊也能隨時復健,復健科職能治療股長余沛珊幫護理人員上課,提高病房同仁的衛教能力,讓病人知道復健治療的設計都是為了病人返家的生活方便,所有的職能治療都有目的性,不單單只是我們看見的動作而已。能做套杯動作,代表手可以舉起來;能做翻轉動作,回家就可以轉門把、可以自己拿東西。至於蹲下再站起來,需要平衡感加肌耐力共同運作,患側必須更強健,才能輔助健側起身、翻轉。
病房的經費不足,但病人的延續性介入治療不能等,為了掌握復健黃金期,九A病房同仁創意發想,經治療師把關,利用象棋、套杯、魔鬼氈,還有湯匙等材料自製環保小道具,確保近十種教具都能發揮復健功能,利用拋接小沙袋練手眼協調,廢棄捲筒衛生紙塞廢紙搭配橡皮筋做成的彈力帶加強肌耐力等。
劉先生在家人與護理同仁的鼓勵下,勤加復健,從左手左腳無法舉起,到可以拿取物品、自己起身,一路拋去輪椅、助行、單拐,最後不必靠任何輔具就可以行走,讓吳東芸副護理長感動不已,他說,這個甜美的成果是所有人一起努力而來,期待九A病房做到「復健艱辛路 全人照護DONT BLUE」。
劉先生(左)在復健科職能治療股長余沛珊專業指導下,進步快速。(曾秀英攝)
劉先生(躺床者)自願充當教學錄影帶主角,嘉惠其他中風病友。(九A病房提供)
而這些資源再利用的復健小工具,在劉董事長成為第一批使用的病人,成了最佳範本後,也在九A病房小夜班發揮最大的功用,七點飯後,病人都會準時到護理站報到,在走道上練習行走。
劉董事長住院復健期間從九月到十二月,已經跟病房護理同仁都成了好朋友,知道九A要拍攝教學錄影教材,自願充當最佳男主角,扮演剛剛中風的病人,摸擬行動不便的病人供同仁模擬練習,學習衛教復健動作,還希望以他的故事讓更多急性腦中風的病人知道不要放棄,以正面態度面對復健之路,更期許護理同仁不忘熱忱,以陪伴關懷感動病人,把愛傳出去。去年底,劉董事長出院後再來慈院復健、針灸,也常常回到病房跟大家打招呼。
(文/曾秀英;圖/九A病房提供、曾秀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