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外)科-癲癇發作時之護理指導
一、何謂癲癇
台灣約有10~20萬癲癇病人,癲癇的發作是因為腦細胞過度活動(放電),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
二、症狀
癲癇發作的形態依腦細胞活動不穩定的部位而定,如果腦細胞放電的部位是在負責支配手腳運動的地方,就會表現手腳抽蓄,故不同部位異常腦細胞活動會呈現不同的包括意識、運動、感覺等發作表現; 下列為常見幾種發作型態:
(一)大發作(全身抽搐):不預期意識喪失、倒地、全身肌肉成僵直性抽蓄、分泌大量的唾液與呼吸困難、由口內噴出或流出帶有泡沫的唾液、其中有時因僵直期牙齒咬傷舌頭、有時伴隨大小便失禁,一般全部過程約五分鐘(僵直期20秒→陣攣期40秒→弛緩期60秒→恢復期3分鐘)。
(二)小發作〈短暫的意識障礙〉:常發生於小孩子,特徵為原本進行的活動突然中斷,全身肌肉突然無力,並伴隨出現茫然的神情,病人因此常跌倒、受傷,發作持續數秒至半分鐘,然後恢復,有可能會導致學習障礙。
(三)肌抽躍性發作:是一種突然、短暫的肌肉抽動,常因強烈光線或聲音等之誘發而引起局部的抽搐(常見於手、腳、頭部),也許只有一次,也許重複好幾次。
(四)癲癇重積狀態:癲癇重積狀態是指持續發作或發作尚未恢復,立即進入另一發作,而最常見的原因則為突然中斷抗癲癇藥物。重積狀態及性期的死亡率高達20%,因腦部缺氧而引起不可逆的腦損傷、呼吸道衰竭而死亡。
三、常用藥物:依臨床發作型態而給不同之使用藥物;
大發作發作:phenytoin(癲能通)、phenbarbital (苯巴比妥)
小發作發作:Valproate(帝拔癲)、clonazepam (可納氮平)
肌躍性發作:valproate(帝拔癲)、clonazepam (可納氮平)
★使用抗癲癇藥物注意事項:
1.應避免服用未經醫師同意的藥物,且不可自行任意停止服用藥物。
2.按時且規律服藥,並於餐前或餐後一小時服用,避免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與其他藥物之間建議間隔一小時。
3.如果發現身體起紅疹、口腔潰爛、發燒、容易疲倦、小便茶褐色、腳或小腿水腫,刷牙碰撞時容易出血、複視、步態不穩、肝功能不好、貧血等現象時,請停藥並就醫。
4.如果服用癲癇藥物發生過敏時,請向醫師問清藥名,以後看病時別忘了告訴其他醫師,以避免又給您同樣藥物。
5.除非當醫師明確找出病灶,追蹤各項檢驗結果皆無異常且已經過2-5年無癲癇發作才可以漸進式停藥,當又有癲癇發作情形仍需返診檢查。
四、癲癇發作時的緊急處理
(一)大發作
1.維持呼吸道暢通:應讓病人頭側向一邊及側臥,讓唾液引流出口腔和避免舌頭後倒而阻塞呼吸道。
2.保護病人的頭部,且移開易造成傷害的傢具或物件,防止病人受到進
一步的傷害。
3.去除病患身上會造成約束的東西,如眼鏡、領帶,並解開衣領。
4.當病人牙關緊閉時,勿強行打開病患的嘴巴,以免牙齒脫落阻塞呼吸道。
5.勿於病患身上強行約束,以免造成傷害。
6.病患未完全清醒,勿餵食或服藥,也不要試圖終止他發作。
7.記錄抽搐種類、時間、部位、持續時間、發作前後的意識狀況,有無大小便失禁等。
8.若發作時間太長(持續超過十分鐘),或短時間內頻繁(30分鐘內大於3次以上),就需就醫。
(二)失神性小發作:
不需特別處理,只要小心病人的安全,同時紀錄發作 的狀況,於下次就醫時告知醫師以調整用藥。
五、護理指導
(一)居家照護
1.採正面的態度幫助病患認識癲癇症,給予正常獨立的空間。
2.鼓勵參與社交活動
3.暸解規律服藥的重要性,並養成按時服藥與正常規律生活作息的習慣。
4.讓所有的朋友及老師均瞭解病患正在接受藥物治療控制中。
5.避免過度勞累或劇烈運動,以穩定情緒。
(二)飲食須知
1.均衡的飲食:定時定量,因為便秘、嚴重的腹脹可能增加發作的次數。
2.避免過多刺激性的飲料:如咖啡、茶。
3.避免一次喝大量的水:每4小時不超過400-1200cc,過多的水分會造成腦水腫與低血鈉也會引起癲癇發作。
4.足夠的維他命 B6攝取:含有 B6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豆製品、花生尖果類。
(三)日常生活
1.若癲癇控制良好可經醫師允許下游泳,但需有人陪伴。
2.避免參與有危險性的活動,如爬高、水裡活動。參考資料:
陳敏麗、方妙君(2008)‧神經系統疾病病人之護理‧於胡月娟總校閱,內外科護理學(722-755)‧臺北:華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