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藥即是毒
點擊數: 3494
中藥的起源,可從上古時代神農氏談起,在《帝王世紀》一書中,記載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即是告訴我們醫藥知識之創始。中藥的知識傳承是一段歷經千年的經驗累積。中藥與生活習習相關,如當天氣一轉涼時就常會聽到要來補一下,有藥食同源之說,但另有人說藥即是毒,進補真的是百利無一害嗎?
每一種藥物皆有其特定的藥理作用,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想要讓藥物達到我們理想中的治療目標,就必須先明白各種藥物的特性,以及具備<用之得當則為藥,用之不當則為毒>的觀念。
古代的原始社會,人們在生產活動的過程中,由於狩獵與採食植物,難免會誤食一些毒物,而發生噁心、嘔吐,甚至昏迷死亡等中毒現象,從而促使人們不得不主動去認識這些毒物並加以利用,經過反覆的實踐和總結交流,形成早期的藥物療法,可見中藥的起源與食物有著密切的關係,於是有<藥食同源>的說法。
藥膳早期主要是透過藥物之功效與食物之營養成份,調整失調之生理機能,因此藥膳理當以藥物視之,而非將藥物以食物視之,藥膳多食仍會導致其他之病症,如過食「八珍湯」、「麻油雞」體質會偏熱造成口渴、冒痘、失眠等症狀;若從此觀點而出發,藥食同源與藥即是毒便是一體之說,而非相互牴觸之說,惟現在大都是取中藥材之色、香及味而已,故適量、適時及適合體質會有益健康,但過食不見得有正面效果。
我們來舉幾個服用中藥產生不良反應的例子說明:如甘草吃多了會水腫;人參吃多了會胸悶、眼壓上升、心律不整甚至心跳停止;當歸吃太多會軟便;肉桂吃太多會流鼻血;如果食用到帶有毒性植物就更危險了,如曼陀羅、八角蓮、馬兜鈴等;就算是水果也要小心,例如楊桃會加重洗腎患者腎衰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