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慈院歲末溫馨座談 講醫療專業說愛心篇章
台中慈濟醫院歲末祝福後的溫馨座談,十日下午在臺中靜思堂慈濟部登場。師父與弟子促膝長談,師徒情緣因去年上人未能出席,顯得更珍貴與難得。原定三小時的座談因氣氛熱絡延長至四小時,醫療團隊接續分享感人病例,及醫師最堅強的暖心後盾——醫師夫人們組成的「茶書班」串場,更為座談增添歡笑與感動。上人以佛法開示,闡述天地大乾坤與人體小乾坤的關係,並讚許台中慈院同仁合和互協的團隊精神,共同守護生命小乾坤。


◎醫療專業兼具人文 照護品質佳
重症醫學科主任劉奕亨表示,取得「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認證不僅是肯定,更凸顯醫護團隊在照護品質與人文關懷的成就。他分享88歲林女士因陳舊性腦出血和慢性心衰竭長期臥床,十月時呼吸困難入住加護病房,病情一度惡化。林女士的女兒希望能在加護病房為母親慶生,醫護與社工團隊全力配合,確保不影響治療的同時,又能讓病人感受家人的愛與關懷,慶生似乎給了林女士療癒的力量,病情開始好轉最終順利康復出院。劉主任強調,案例展現台中慈院「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也說明人文關懷確實能為醫療帶來正面影響。
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鄭紹彬分享兒子捐肝救父的複雜手術案例,醫護團隊共35人同步進行捐贈與受贈的兩檯手術,歷時12小時,順利移植兒子的部分肝臟給父親。父親接受移植前才因人工髖關感染開刀治療,護理人員貼心在手術床上鋪設水袋減輕病人不適,甚至親自試躺確保舒適程度,讓鄭主任深受感動。手術後,父子倆恢復狀況良好。鄭主任強調,複雜手術不僅需要醫療團隊的專業技術,更需要團隊間的默契配合。


◎醫療技術傳承創新 治療更精準
台中慈院不只提升醫療專業與照護品質,醫療設備也不斷更新。去年十月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今年十月順利達成100例手術的里程碑。泌尿科主任林殿璜分享一對母子認同台中慈院醫療品質,前後在泌尿科歷經兩代醫師治療。
母親是2008年右腎腎盂尿路上皮癌接受傳統開腹手術,由時任泌尿科主任李祥生治療,術後恢復良好,展現早期醫療技術的成效;兒子則是去年診斷出左腎細胞癌,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由現任林殿璜主任以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切除左腎,恢復也相當理想,顯示出現代醫療儀器的優勢。醫治母子兩代的案例展現了台中慈院醫療服務的傳承與創新。
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探討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治療,並分享兩個臨床案例。原發性與次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次發性多見於長期洗腎病人,通常因腎功能不全導致四顆副甲狀腺全增生。長期洗腎的58歲王女士副甲狀腺素升至1600,出現骨痛與皮膚搔癢等症狀,接受全副甲狀腺切除並自體移植,移植一小部分腺體至手臂以便日後調控。另一位產後哺乳的年輕母親則是患有甲狀腺腫瘤,為兼顧美觀與術後快速恢復,高醫師運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從腋下進入,避免切口影響乳腺,滿足微創且外觀良好的效果,展現醫療團隊精準治療和美學考量的成果。


◎耳鼻喉部薪火相傳 寫醫療新章
去年十月離世的耳鼻喉部主任吳弘斌,生前在人工電子耳微創手術領域建樹豐碩。電子耳微創手術的專業技術最早由許權振副院長傳授給吳弘斌主任,再由吳主任傳承給謝承祐醫師,延續醫療使命。許副院長表示,團隊努力下,耳鼻喉部持續維持兩名住院醫師的訓練名額,透過紮實教育系統,確保醫療技術代代相傳。台中慈院耳鼻喉部不僅電子耳微創手術有傑出成就,在喉部與頭頸外科的治療也表現亮眼。
謝承祐醫師分享人工電子耳植入手術的成效與感人故事。雙胞胎孩童希希與樂樂透過手術,從聽力障礙改善至正常聽力範圍,可以清楚地聽到聲音並呼喊出「爸爸、媽媽」,讓一家人感動不已。另外阿珠媽媽植入人工電子耳後,能與家人有效溝通,進而改善家庭關係,減少孤獨感。吳弘斌主任的同修余思慧師姊當天也列席聆聽分享,謝承祐醫師向師母承諾將繼續完成吳主任心願,幫助更多家庭重拾聽見聲音的喜悅。


喉科主任孫傳鴻分享耳咽管疾病治療與成效。耳咽管疾病雖不致命,但病人常因耳悶、耳鳴及聽力障礙等症狀,承受長期壓力,甚至出現憂鬱。孫主任表示,喉科在耳咽管治療已有完善流程,尤其對阻塞型耳咽管,可採用微型氣球擴張技術,撐開阻塞的耳咽管恢復通暢。耳咽管中心自成立以來,臨床與研究成果均領先全國,已成功治療800多例病人,臨床研究也居全國領先地位。
耳鼻喉部兼頭頸部外科主任周一帆分享甲狀腺癌治療個案,52歲男性病人因頸部腫塊求診,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細胞癌合併淋巴轉移,須根治性切除雙側甲狀腺及廓清頸部淋巴,並進行放射碘131治療。手術時須特別注意保留喉返神經與副甲狀腺,以降低聲帶麻痺等術後風險。周主任強調耳鼻喉科團隊微創技術已能達到精準治療成果,將致力提升病人生活品質並降低併發症風險。


◎視病如親 展現人本醫療新典範
微創脊椎關節中心主任張建鈞以四個案例展現人性化醫療服務。從74歲垂足病人到跨國就醫的菲律賓籍病人,不僅運用3D導航微創與電腦導航等先進技術,更建立完整照護體系。特別是跨國病例,還提供英文衛教材料、術前線上諮詢、專人接送,甚至協助申請航空特別照護等貼心服務。一名菲律賓籍病人感動之餘,還特地用翻譯軟體寫下中文感恩卡,表達對醫療團隊的感謝。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方佳偉分享55歲營建工人的生命轉折故事。病人從未做健檢而延誤病情,當確診為乙狀結腸癌時已轉移至膀胱。病人面臨膀胱全切除的困境,一度放棄求生意志。方醫師耐心開導,讓病人接受手術,經過三年追蹤,腫瘤未再復發或轉移。如今,病人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刻,也深深感謝方醫師當年的堅持。


余政展副院長分享兩個癌症案例。一位慈濟師姊罹患膽管惡性腫瘤,醫療團隊決定手術切除胰頭十二指腸。過去這項手術需大範圍開刀,但現在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能精細緻縫合一到兩毫米膽管,師姊手術後迅速康復。另一位罹患第四期食道癌的退休教師,先經免疫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成功手術切除全胃,病情由末期轉為初期。余副院長特別指出,台中慈院治療第三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遠超過國內醫學中心平均值,彰顯醫療團隊的專業實力。膽管癌康復的慈濟師姊特地到場,感謝上人創辦台中慈院,也感謝余副院長團隊細心照料,讓他迅速恢復正常生活。


◎醫師夫人組茶書班 做暖心後盾
台中慈院的「茶書班」由醫師夫人們共同組成,源起於去年證嚴上人行腳至彰化時,由彰化的李阿利師姊與林媽媽慈聯師姊共同發起,兩人擔任班導師,由林英超醫秘的夫人陳雅惠擔任班長,帶領大家協助茶書班的運作。茶書班課程內容豐富多元,李阿利師姊根據節氣與節日精心安排課程,融入茶道、書香、花道及音樂等各類人文活動,讓師姊們增進情感交流,也為醫師家庭的生活增添溫馨與深厚情誼。簡院長時常親臨班上勉勵師姊,希望這個班級能為台中慈院的故事增添溫度。
在茶書班中,各科醫師的夫人們相互學習,彼此成為夥伴,也拉近醫院內不同科別之間的距離。在溫馨座談會當天,出席的茶書班成員包括:王人澍副院長的夫人陳燕燕、林英超醫秘的夫人陳雅惠、謝世榮主任的夫人裘君惠、林忠義醫師的夫人陳麗偵以及吳弘斌主任的夫人余思慧。師姊們不僅積極參與課程,並在莊淑婷副院長的鼓勵下,參與醫院各項活動,包括醫院評鑑時的接待及臺中市立仁愛長照綜合機構的外賓接待,深化茶書班與醫院的情感連結。裘君惠師姊將每堂課的內容整理成冊,不僅留下珍貴回憶,也成為茶書班傳承的寶貴資產。


◎守護生命小乾坤 悲智融入醫療
溫馨座談彷彿心靈交流,有歡笑、有淚水。林俊龍執行長肯定台中慈院的醫療專業與人文關懷兼備,成為中部地區典範。他表示,台中慈院的醫療專業水準甚至超越醫學中心,與其他醫院不同的是台中慈院更重視對病人的愛與關懷,正是獨特之處。林執行長讚許醫療團隊的努力,特別是醫師與家庭背後默默支持的太太們。他感謝簡院長的領導並期待新生代住院醫師的成長,代代相傳,為未來醫療發展奠定希望。
上人慈示,天地為大乾坤,人的身體為小乾坤;佛法探討宇宙之理,大醫王則專研生命之法。上人讚許台中慈院同仁合和互協的團隊精神,將慈悲智慧融入醫療,共同守護生命小乾坤,為貧病家庭帶來希望與改變。


(文/卓冠伶;圖/呂榮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