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病友會 醫療團隊鼓勵要陪也要伴
臺中慈院失智症中心團隊五月廿五日上午舉辦「失智症病友會」,吸引五十多位病患與家屬齊聚,神經內科黃慶峰、凃敏謙醫師以及居家護理師游琇文帶來豐富照護知識,為辛苦照顧失智症病患家屬指引明燈。團隊鑑於失智症病患越來越多,決定每兩個月舉辦一次病友會,提供病患與家屬定期相聚的機會,感受人生希望。
臺灣失智症協會發出警訊,失智症人口以每年約六千人的成長速度增加,預估民國一百卅五年將達到六十五萬人。臺中慈院失智症中心體認到龐大失智症人口背後,是一個個照護家庭的沉重負擔,為臻善病友照護服務、家屬支持網路,特地從今年三月起開辦失智症病友會,五月廿五日是第二場聚會。
上午九點,靜思書軒陸續出現拄著拐杖的老先生、老太太,也有人由家人陪伴攙扶著,或是坐著輪椅來參加,特別的是,家屬出席率還比病友高,有些失智症病友照護家屬甚至自行前來,希望補充滿滿能量,成為繼續照護失智症家人的動力。
神經內科黃慶峰醫師率先主講「如何為失智症家人設計活動」,介紹生活照片剪貼簿、藝術治療、園藝治療、音樂治療、寵物治療、芳香療法等另類療法,讓家屬學習如何與病友互動,幫助提升病友的感官、觸覺、嗅覺、與記憶,有助加強病友與人交往機會,促進身心靈健康。
游琇文護理師以多年居家照護經驗,站在主要照護者的立場,分享日常照護可能遇到的問題,他表示,家屬往往擔心失智症家人忘記接下來要做的事,總是再三提醒,而且一講就是很多件事,但是「阿公阿嬤一次無法記這麼多,一句話不要說太多,單純明確就好。」平時有相同經驗的家屬們聽了趕緊低頭勤作筆記。游琇文護理師也與吳宛育社工師帶動「擁抱」活動,抱抱家人、抱抱身旁的病友,醫療團隊分頭在各桌,鼓勵病友用名牌自我介紹大名,也請家屬分享照護經驗,營造溫馨氣氛。
神經內科凃敏謙醫師最後整理了「十個照護者常見的問題」,帶大家認識失智症病患有如「活在當下的老小孩」,需要「陪」也要「伴」,如果能瞭解老人家因腦部自然退化導致失智症症狀,自然能善解家人個性與記憶的變化,學會如何相處,萬一照護者顧到精疲力盡,也不要害怕尋求其他家人支持,以及社會、醫院的支持系統協助。凃醫師還貼心安排九C神經科病房護理同仁來示範量血壓,因為控制好血壓,有助延緩失智症惡化。
參與病友會的家屬中,林女士特地向醫療團隊表達感謝,「這些知識很實用,幫助我認識照顧婆婆的技巧,轉個心念,就不會感覺累了。」陳女士照顧失智症母親超過五年,這段日子反而讓他學習放慢腳步,增加與母親相處的時光,從小就是單親家庭長大的他,聽完醫護同仁的專業分享,感動的說「媽媽以前不也是這樣耐心教導,陪我們長大。」他決定要花更多時間牽著母親的手,陪伴散步。
郭小姐的母親年初一場中風,傷及腦部記憶組織,突然變得不認識他,他說,幸好有凃醫師悉心照顧,還有個管師林淑雯詳細衛教,讓他以正向態度面對母親生病,過去從沒有下過廚的他,天天幫母親燒飯,陪母親說話,他更珍惜母親重新認得他的喜悅,現在,他每天都會與母親擁抱,以實際行動表達愛,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未來,失智症中心也將兩個月舉辦一次病友會,讓病患與家屬擁有共聚交流的時光。
(文、圖/梁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