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東華三院參訪 中醫部推廣中西合治理念
香港歷史超過百年的東華三院,以中醫診療起家,今年醫院計劃設立中醫病房,醫務總主任李愛清等中、西醫師、行政主管廿六人特地來臺參訪中醫發展較具規模的醫院,十日上午來到臺中慈院,感受慈濟醫療的不同思考。
東華三院歷史超過百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社會慈善福利機構,志業橫跨醫療、教育、社會服務及歷史文化保育等。從一間小廟宇的中醫診療亭開始,於1870年起,由香港當地華人陸續建立東華醫院、廣華醫院、東華東院,成為所謂的「東華三院」。
今年初,東華三院醫務總主任李愛清曾參訪花蓮靜思堂,留下慈濟人文的深刻印象,加上廣華醫院將增設中醫病房,李愛清與中、西醫師、護理、資訊行政主管廿六人特地安排三天行程來臺交流參訪,學習大醫院裡中醫部門的運作。
十日一行人來到臺中慈院,莊淑婷副院長與中醫部團隊、護理、行政主管陪同接待,劉家樺老師的手語隊帶動唱「一家人」,拉近距離。莊淑婷副院長分享「iSmart Hospital」,利用相片與影片,介紹臺中慈院藉多樣資訊系統,打造智慧型醫院的努力。中醫部陳建仲主任則分別從臨床、教育、研究來介紹「中西醫結合推廣」。
緊接著,陳主任與中醫針灸科主任傅元聰導覽第二院區中醫門診、治療室、藥草園、唐式迴廊、中藥局,參訪貴賓們把握機會請益,包括中西醫合治照會制度,脈診儀、舌診檢查的科學量化統計方法,以及中藥局的濃縮中藥安全調劑條碼系統、藥粉集塵器,針傷科治療室的空間配置、病人安全防護等。年輕醫師在門診細細詢問臺中慈院病歷寫作的格式、表單、衛教單張;資深主管級醫師不時詢問「這要自費嗎?」一聽到大部分治療都由健保給付,讚嘆「臺灣人就醫好幸福啊!在香港看中醫幾乎都要自費。」
「在香港,中醫比較少治療到急症病患,通常好到一個程度後,中醫才會接續治療。」東華三院中醫主任余愛霞感佩臺中慈院發展中西醫整合治療,醫師能提早在中風、腦傷病人急性期介入,他也對臺中慈院的科學中藥粉包,每包標示清楚病人大名、看診日期、服用時機與看診醫師深感訝異:「這些病人用藥安全措施我從沒看過,實在太貼心了!」陳主任與傅主任瞭解香港中醫比較獨立,特別分享許多中西醫合作的經驗,並適時傳達無量義經「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的意涵,希望能提供另一種思惟來思考。兩人也強調臺中慈院雖無中醫獨立病房,但是發展中西醫合治腦中風、癌症,中醫師每天會出現在西醫病房、復健科治療室,甚至與西醫師共同查房,陪伴照顧到病人出院後,繼續門診追蹤。
年輕的邱嘉媛醫師不斷請教陳主任,從臨床問到研究,還跟主任要了名片,希望後續還能聯絡。「從年輕醫師發亮的眼神、積極態度,看到中醫下一代希望。」陳主任認為行醫的本質並無地域之分,源自每一顆濟世救人的初發心,因此,看到參訪的年輕醫師們在短時間內積極探索知識,陳主任除了盡量滿足他們的求知慾,也欣慰未來中醫發展的無可限量。
最後延長原訂的一個半小時行程,參訪貴賓又從第二院區回到第一院區,相關護理醫技行政主管協助導覽,帶領貴賓認識自助繳費櫃員機、書軒、佛陀問病圖。藥劑科陳綺華主任特別用廣東話解說候藥領藥叫號系統、彩色藥袋,貴賓們備感親切;資訊室傅子晅主任也應資訊系統主任曾少榮、助理系統分析主任陳淑筠要求,介紹臺中慈院的雲端電話、電子叫號系統。臺中慈院團隊的盡心接待,也讓香港貴賓印象深刻。
(文/梁恩馨;圖/中醫部林映秀、梁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