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廖無為先生 力行當志工瞭解慈濟
移民美國加州的廖無為先生帶著對佛教、對慈濟的好奇,在歲末年終返臺工作之際,每周抽空到臺中慈院體驗當醫療志工。他從做中學、學中覺,漸漸體悟到上人大愛無國界的慈悲心。
一趟飛越太平洋另一端的返鄉之旅,一趟探索「佛教是什麼」的人生美麗意外,這一路,有著善因緣接引,也有著廖無為先生的願力行。
廖無為(Liao WuWell),他用紀念故鄉臺中「霧」峰,為自己取了Wu(音同霧)Well(中譯:好、順利)英文名,高中隨父母舉家移民美國,抱持對科學的喜好,一路攻讀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博士,並從事衛星操作工作,指導歐美客戶操作技術。歷經卅多個寒暑,他並未再回到臺灣土地,年逾半百後,為了尋求人生下一階段工作目標,決定返回故鄉瞭解亞洲市場現況,辦理來臺申請手續需要填寫中文名時,他索性譯成「廖無為」,這趟歸鄉旅途,也因著他的主動求知,播下結緣慈濟的種子。
廖無為憶起與慈濟的因緣,直覺是一連串巧合。2013年春天,他偶然讀到一篇科學雜誌文章,內容闡述學佛能夠幫助人類大腦維持平靜,幾天後又看到大愛電視「靜思晨語」節目, 上人以「仔細觀想,靜心思量,萬物生生新滅」解釋無量義經。廖無為說:「這段解釋跟宇宙起源,粒子與粒子間碰撞產生能量很像,面對各種現象,需要靜下心思考。」更激發他對佛教、對慈濟、對 上人的好奇,「沒想到上網一查,慈濟是真正在助人的NGO(非政府組織),發源地竟然就在我的故鄉-臺灣!」廖無為想起當時的心情,興奮不已,正巧年底工作安排返台三個月,他決定不只用眼睛看、耳朵聽,而是要抽空透過知行合一方式認識慈濟。他在霧峰區榮董師兄楊木根、醫療志工林玉雲師姊、人文室胡進忠師兄接引下,第一站來到臺中慈院體驗當醫療志工。
從2013年12月17日起跨越到2014年1月10日,廖無為每個星期只要有空,一定安排一到兩天來院擔任醫療志工,四個星期來,承擔過奉茶、急診、病房志工,也到健安老人養護中心機構關懷。領隊與搭擋志工對廖無為的高配合度讚譽有加,與他搭配奉茶的黃日生師兄說:「有他在,我輕鬆很多啊!」的確,有著多年奉茶經驗的黃師兄在茶車旁用心倒一杯杯麥茶,新手志工廖無為則是端起茶盤,走進候診人群中一一彎腰,面帶微笑親切問候:「要不要一杯麥茶呢?」廖無為近乎九十度彎腰奉茶的柔軟姿態讓黃師兄讚歎:簡直是彎到九十一度,從美國回來的博士可以做到這樣,真不簡單!
倒是廖無為客氣說:「我只是彎腰就換到一個個真誠感謝笑容,很值得。」他默默向黃師兄學習許多細節,包括:泡大桶麥茶水要放多少?如何讓兩桶麥茶的味道接近?如何因應不同定點奉茶的狀況?幾百個杯子要如何洗、如何擺放?如何把數量眾多的杯子放到大型烘碗機烘乾?廖無為表示,看似簡單的奉茶,背後藏著好多學問。
陪伴病人也給廖無為帶來震撼教育,「記得剛來做志工的第一晚,領隊師兄分享:『曾有志工個案記錄抄前一位關懷志工寫的內容,大家不能重蹈覆轍,而是要細細體會,寫自己陪伴的觀察與心得。』」廖無為到病房體驗一日志工,他笑說在一旁不敢出聲,靜靜觀察師姊如何與病人互動,卻有很深體悟。他說,美國非常重視病人隱私,通常僅只醫療專業照護,但是在慈濟醫院,看到醫護人員忙碌照顧病人之外,志工卻能給予病人支持力量,甚至潤滑家屬與病人間的關係,「真正到了病房,才發現與病人溝通是最難的。」
整天在病房跟隨師姊關懷卅多位病人,也讓廖無為看盡人生百態。他發現有位外籍勞工朋友車禍受傷,老闆貼心探視,並協助申請勞健保補助,帶來溫暖;也有男性口腔癌病患泣訴過去紊亂的生活造成家庭失和,導致重病住院,家人也不太願意照顧的淒涼;甚至有單親媽媽生病,年輕女兒付不起醫藥費,社工師協助幫忙申請社會補助……廖無為說:「想想他們,再看看自己,真是個幸福的人。」
廖無為把握付出的幸福,跟隨師兄姊到老人安養中心機構關懷,雖然不會比手語,不會唱卡拉OK,他依然在旁拍鈴鼓和音,不時彎下腰,問候老人家,有位九旬老人家跟他分享孫子同樣在美國進修,他說,老婆婆應該很思念他的孫子,有機會幫助他抒發內心孤獨,真的很好。
上人全臺巡迴歲末祝福之際,廖無為也在霧峰區志工愛的接引下,參與臺中分會新會所打掃、社區環保志工,甚至到后里組裝組合教室,並在一月五日下午參與歲末祝福,見到心心念念的 上人。廖無為期待二月中返回美國前,有機會走訪花蓮慈濟志業園區與靜思精舍,參觀慈大大捨堂,緬懷圓夢當大體老師的大阿姨,以及向精舍師父請益佛教義理。人文室胡進忠師兄、基金會宗教處美國會務同仁積極協助安排,廖無為返回花蓮的行程預計一月中旬出發。
這一顆對慈濟好奇的種子,有著難能可貴的行動力,直接走上菩薩道,這分意外牽起太平洋兩端距離的緣分,很遠很長……
(文、圖\梁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