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團隊北屯往診 職志組隊陪伴
人走不出來,醫療團隊走進去。居家護理師、藥師、社工師,以及受邀擔任陪伴志工的職志組隊同仁,八日往診北屯區九旬林姓老翁。第一次參與往診的同仁學習到完善出院準備服務、家人良好照顧,正是幫助長期臥床病人保有生命尊嚴與品質的支持力量。
居家護理師何薏芬、社工師蔡靜宜、藥師胡家瑜八日上午往診北屯區失能臥床的九十六歲林老先生,研究部景艷霞專員、社區健康中心張品依專員也以職志組隊志工身分陪伴。駕駛陳士能師兄還未停妥車,林老先生的八旬太太、媳婦早已等在門口,欣喜迎接大家。
收入不豐的林家人租屋卅多年老舊透天厝,距離慈院十分鐘車程外的北屯區傳統菜市場內,一樓以木板隔成三個隔間,最外是神壇,盈滿濃濃檀香味,失智又中風的九十六歲林老先生就睡在後方隔間,一旁擺著媳婦睡的單人床,老太太則睡在最後面的廚房,媳婦表示,這是為了隨時就近照料父親。
老先生臥床約有十年,去年因肺炎,短短幾個月進出醫院五次,最近一次是去年十一月,醫療團隊努力做出院準備服務,社工師蔡靜宜貼心找來抽痰機、二手病床、製氧機。媳婦陪病過程也跟著護理同仁學習照護方法,何薏芬護理師更是每兩周居家照護指導。三個月過去,老先生沒有再返院,由媳婦定期領取慢性處方。團隊往診評估需求,何薏芬細細聽診老先生的喘息、檢查血糖、血壓,肯定說:「大姊,您照顧得很好!已經有專業照服員的水準了。」媳婦回應「是你們主動給我們家很多支持,照顧器材還是蔡小姐幫我們找的,不好好善用怎麼行。」
原來,老先生痰多,長期臥床戴氧氣罩,媳婦清晨六點多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幫公公抽痰,還要每兩個小時翻身、拍背、三餐管灌飲食、藥品。老太太讚揚媳婦很有責任感,「多虧有他,這麼孝順,從沒讓我擔心。」團隊憂心家人照顧壓力大,鼓勵婆媳倆趁空找機會出門走走,喘息一下,媳婦反倒笑說:「照顧爸爸是應該做的,爸媽都對我很好,這沒什麼。」
「曾聽說『久病無孝子』,但是看到老先生媳婦這樣用心照顧,老太太也陪伴在旁,真是很不簡單,令人佩服。」年輕的胡家瑜藥師去年八月來臺中慈院工作,首度參與往診,因為自己的祖父母也已八十幾歲,感觸特別深。他說,平常待在藥局看不到病人,有機會到病患家,實際看到失能病人有沒有妥善服膺醫囑用藥,有賴家人配合與精神支持,是趟可貴的學習經驗。
張品依今年剛受證,看到社服室邀約職志組隊同仁陪伴往診,把握假日空檔,主動報名。他說,以前曾跟母親訪視感恩戶,如今有機會跟隨醫療團隊往診,才發現醫療居家關懷要注意的細節這麼多,包括:病患生理狀況、家人照護情況、家庭生活狀況與需求、家庭支持性強不強等,他笑說,這是做到醫療之外,更重要的醫療品質。
(文、圖/梁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