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智同學會 音樂律動找回記憶與能力
臺中慈院神經內科針對失智病友舉辦「樂智同學會」,自二○一三年三月起開辦,至今已進入第三個年頭,廿三日以音樂為主題,透過精心安排的課程,讓家屬與個案了解音樂與大腦的關連,在熟悉的音樂中找回空白的回憶,跟著老師的節奏愉快的律動,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燦爛的笑容。
「樂智同學會」每兩個月一次聚會,團隊總是挖空心思邀請相關領域醫師、專家上課,在輕鬆氣氛下增進病友及家屬相關醫療知識、加強不同家庭的彼此互動,提升互相交流、支持的力量,這次規劃主題是「音樂」。
靜態部份由凃敏謙醫師主講「音樂與大腦」,動態則請到中臺科技大學林亮如博士,進行「音樂照護--媽媽之歌」課程,藉著繪畫視覺帶動討論,再透過音樂活動促進病友生命分享及傳遞經驗,更重要的是,增加家屬與個案面對疾病的勇氣。相關同仁為了圓滿專業又精彩的內容精彩,一早就已在靜思書軒佈置。
隨著梅雨季節來臨,周末小雨下個不停,仍有不少熱情的家屬帶著失智家人報到,甚至有三代同行,會場顯得格外溫馨。凃敏謙醫師說,門診時間,常聽家屬講起個案有時會出現焦躁情緒,解決這個問題行為就是音樂,透過音樂介入,能幫忙部份長輩吃飯、洗澡的效率問題,降低焦躁行為。
他表示,臨床門診常見,家屬提及退化長輩已經不太會講話、什麼都不記得了,但請他們唱歌,卻能一字不漏的記得日本歌謠歌詞,讓年輕家屬十分好奇,本來在睡覺,一聽到音樂,眼睛就亮了,可見非藥物治療,如音樂就是一種對病人功能維持,減少精神症狀躁動不錯的方法。
中臺科技大學的林亮如博士在老人照顧方面有特別的研究,這次以「音樂照護--媽媽之歌」為主題,先從視覺藝術部份,透過不同畫家所呈現母親各種畫像,讓患者進入記憶時空,刺激腦部認知功能,再進入討論互動。輕快、熟悉的旋律響起,讓每個人都忍不住身體跟著擺動,重頭戲來了……
林亮如博士這次找來約廿名學生共同參與,帶動家屬與個案隨著音樂自然而然融入律動,將與生活有關的洗臉、刷牙與洗衣編成既誇張又有趣的動作,加上相互擊掌的活力與回應,十幾分鐘下來,帶給所有人愉悅的感覺。
林亮如博士表示,以音樂做為輔助療法的臨床研究很多,也證實音樂能取得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國外研究也顯示,熟悉的音樂有助於腦部活化。他建議,有意將音樂刺激帶給失智長輩的家屬,不妨跟長輩討論,找出與其生命經驗有交集的音樂,例如:披頭四、美空雲雀之類的歌曲,甚至兒歌,都是能減緩退化速度的方法之一。
張媽媽帶著小孫子,陪已有失智現象的另一半出席,第一次參加樂智同學會,他說,老伴每天都待在家裡,不愛出門,這次活動安排得很好,下次有機會一定還會再參與。
(文、圖/曾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