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助醫師論文揚名國際 嘉惠自發性顱內低壓病人
鑽研「頭痛」多年的臺中慈院神經內科陳盈助醫師,最近針對「自發性顱內低壓」併發「硬腦膜下出血」病人治療方式的一篇研究,發表在CEPHALAGIA(國際頭痛學會官方雜誌),提出強有力的觀點與明確的治療方式,解決學界多年來懸而未決的爭議,造福病患貢獻良多,也為慈濟醫療體系爭光。
陳盈助醫師是從臺中慈院啟業就到職的元老醫師,多年來,解決無數「頭痛」就診病患的病苦,其中「自發性的顱內低壓」引發頭痛,又併發「硬腦膜下出血」的病患前後有五位。這類病患其實很罕見,也不容易處理。他說,最早碰到這類病人時,跟國內頭痛學界前輩討論,加上神經外科黃伯仁主任幫忙手術,都得到很好的預後,之後個案循此模式也都成功。
但這類個案的治療方式,在學界其實仍莫衷一是,甚至大多數學者反對開刀,用部份個案開刀後結果不如預期,做出顱內低壓病人不應開刀的結論。陳盈助醫師基於建立對疾病更明確治療方式的理念,決定追根究柢。
經查覽過去文獻,比對臨床結果,陳醫師發現前人的盲點,進一步提出不同看法,藉夠多的個案、強有力的科學觀點與明確結論,研究文章獲CEPHALAGIA(國際頭痛學會官方雜誌)刊登肯定,不但解決學界多年來的爭議,最重要的是,終於能以正確的治療方式,真正解除病人的病苦。
陳醫師指出,可能是體質關係,有些人脊椎的硬腦膜比較脆弱,容易有破洞,從硬腦膜破洞滲出腦脊髓,進入肌肉、皮下等軟組織裡,外觀雖看不出,但腦內的壓力會下降,當壓力不足就產生顱內低壓,稱之為「自發性顱內低壓」,主要臨床症狀是姿勢性頭痛。
「自發性顱內低壓」病人併發硬腦膜下出血的機率為百分之廿,機轉是內部低壓不斷拉扯硬腦膜,導致硬腦膜下的靜脈被拉斷出血。當血量太大時血塊很快變大,造成顱內壓快速增加,變成顱內高壓,當形成腦迴疝脫時,病人就會死亡,守護病人生命得跟時間拔河,使用正確治療方式非常重要。
陳盈助醫師探究之前的文獻報告,重新檢視硬腦膜下出血開刀病人預後不如預期的原因,發現術後洩掉硬腦膜上的壓力,脊髓破洞仍在,腦脊髓液仍在滲漏,顱內低壓就會一直持續,如此會導致再次硬腦膜下出血,過去學者掛一漏萬,以為開刀是原因。事實上,真正讓病人未能改善的原因,是沒有把脊髓破洞及早堵住,有時當病人硬腦膜下出血已非常厚,出血量又大又快,不馬上開刀病人有可能死亡,開刀雖然不能完全解決顱內低壓,卻可以救病人當下的顱內高壓,讓病人免於死亡,開刀是為爭取時間,把硬腦膜下出血的血塊吸掉 ,先解除生命危險,爭取到時間再想辦法堵住脊椎破洞。
他的研究結論是:自發性顱內低壓合併硬腦膜下出血的病人,最好的治療方式是:當「自發性的顱內低壓」併發「硬腦膜下出血」病人硬腦膜下出血已導致腦壓升高時,也就是當低壓轉成高壓時就該開刀。而判斷腦壓升高可用硬腦膜下出血厚度大於等於一公分,並且導致昏迷指數有任何下降時就應慎重考慮開刀,這樣可以改善病人的預後。
(文/曾秀英、圖/賴廷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