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扶持如家人 王淑惠翻轉命運終能手心向下
「臺中慈濟醫院要開了,供應中心缺人,趕快去應徵。」王淑惠聽到了,覺得必須把握機會,因為先生病了,要一人撐起家計。舉家從臺南遷居臺中,做過不少工作,還曾經被轉介成為慈濟照顧戶。眼前這份醫院傳送清潔的工作,因為經營方向調整,開始縮減人力,恐怕朝不保夕,他認真的要爭取這個機會。
堅持要成為手心向下的人,王淑惠在臺中慈院供應中心一待超過十年。(張思齊攝)
◎珍惜機會拼命做 日背器械單字成專家
跟同事商量以後,三人成行來應徵這份沒做過的工作。面談的供應中心護理長張美雪表示,啟業初期,供應中心只有他一人,所有東西都是從零開始。雖然王淑惠他們都沒這方面經驗,但談話下來,知道他們都很肯學習,所以給了機會也要步步紮實的教導學習。
原以為供應中心就與以前服務醫院一樣,每天發發備品應該不會太困難,沒想到,臺中慈院供應中心根本不是這麼回事。王淑惠說,光從淨品區拿器械給開刀房,整天跑來跑去,跑到腿痠得貼藥膏舒緩,下班騎車回家,在路上停個紅綠燈都會打瞌睡,真的累到不行。
王淑惠說,護理長的要求嚴格,每天例行工作外,還要求每天背三個器械的英文單字,直到能看懂需求單上的器械英文。一開始大家都背得很痛苦,但堅持到後來,王淑惠與同事們都能應付各種各樣的變化球。
「這部份,我真的為我的同仁感到非常驕傲!」張美雪護理長回想,曾在研討會碰到在臺中慈院手術室服務過的護理同仁,特別告訴他:「阿長,現在到別的醫院工作,才體會臺中慈院供應中心的同事真的很強!」
張美雪護理長表示,手術室同仁常會打電話請供應中心準備器械,不論講代號、講器械名稱,也不管是北部醫院說法、南部醫院說法,供應中心同仁總能馬上反應,有求必應。那位同仁當時覺得供應中心的服務理所當然,到了別的醫院,規定只能用代號溝通,常常為了一件器械,得大費周章搜尋,這才讓她明白臺中慈院供應中心同仁的服務真的很棒,功力也很深厚。
王淑惠白天在供應中心為各項手術器械奔忙(上圖),下班趕回家照顧家人。
還好有同事扶持,渡過難關。(張思齊攝)
◎同仁支援換夜班 重擔減輕要報恩
供應中心同仁李佩玲,當年和王淑惠一起來應徵。同仁知道,淑惠一個人要照顧老公和最小才兩歲的兩個小孩,沒辦法上夜班。同事們很能體諒淑惠處境,主動和淑惠換班,一起幫忙分攤夜班工作。美雪護理長同樣是位母親,也知道淑惠家裡的困難與照顧孩子的辛苦,同意同事們這樣幫淑惠渡過難關。
當年一起來應徵的李佩玲,體諒淑惠的處境,與同事們一起分攤淑惠的夜班工作。(張思齊攝)
供應中心護理長張美雪,感恩供應中心同仁一路相挺,也為他們的專業能力感到驕傲。(張思齊攝)
孩子漸漸長大,佩玲跟淑惠一路打拼這些年,看到淑惠的轉變,孩子長大能幫忙分擔家務,讓淑惠肩上重擔稍稍減輕,整個人開朗起來。回想過去,王淑惠自省,能堅持過來,除維持家計的心念,更重要的是要報恩!王淑惠一直記得證嚴上人常開示要做個手心向下的人,過去曾是慈濟照顧戶,只能手心向上,淑惠一直告訴自己,有一天有能力也要成為手心向下的人。
當年辛苦,淑惠的信念是「不可以放棄!我要有一份收入,還要報答人家,要堅持下去。」因為這心念,王淑惠在供應中心一待超過十年。臺中慈院已經是他的另一個家。
(文/馬順德;圖/張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