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醫療故事的數字 看見醫療背後的溫度
相隔一百六十五天,臺中慈院同仁殷切期盼,在廿七日迎來上人。簡守信院長以「數字」,說明啟業以來,團隊在嚴苛環境下走出屬於慈濟的醫療路。醫療報告展現「以病人為中心」初衷,上人感恩團隊「用愛與善的力量,樹立醫療典範。」
統計「數字」似乎總帶著冰冷感受,尤其醫療機構的統計報表往往代表績效、營運等壓力。簡守信院長創意發想,以「數字」解讀臺中慈院各角落天天發生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看見慈濟醫療人文,呈現醫療背後的溫度。
簡院長提及的數字,有啟業以來到今年五月的門診人次、住院及手術人次,還有多位醫師看診、手術的時數與人次,證實「數字會說話」。其中,看診時間最久的醫師是蔡顯揚副院長,從上午八點半看到晚上十一點五十七分,看診總時間十五點四小時,平均每位病人看診時間九點一分鐘。心臟外科余榮敏主任以全程四十四小時,創下手術最長時間紀錄,簡院長心疼的說,謝世榮主任到職後,這種情形不會再重演。
簡守信院長開場解說臺中慈院各種數據背後的意義。(呂榮浩攝)
主持人神經科傅進華醫師描述從數據解析醫療密碼。(呂榮浩攝)
簡院長特別感恩醫療志工協助,總服務時數四百多萬小時,換算一小時一百五十元時薪,金額達六億多元。簡院長表示,最令人敬佩的是,看到志工身纏束帶,即使是腰背痠痛仍邁著堅定步伐,陪伴病人的付出。
宋育民顧問美聲清唱「許一個希望的未來」,中途結合手語演出,柔和呈現慈濟人文的美,贏得滿堂彩。腸胃科主任廖光福與大腸直腸科主任邱建銘先後以個案說明為病人所做的醫療努力。
宋育民顧問高歌「許一個希望的未來」,結合手語演出呈現慈濟人文之美。(呂榮浩攝)
廖光福主任報告「食道遲緩不能症」。(呂榮浩攝)
外科部主任余政展用四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案,說明外科醫師面對意料之外的異常事件,如何精準判斷與處理。其中,八十歲慈濟師姊與六十七歲屏東魯凱族原住民都是發生在正中位置的巨大肝癌,遍尋其它醫療機構都告知無法手術切除。余主任接手後,考量腫瘤包膜完整,開刀仍有機會,最後以豐富經驗與精湛醫術,成功幫病人去除疾患。
最奇特的是一位六十歲女性的病情大翻轉。余政展主任說,病人原本在他院被判讀是胃癌,安排接受全胃切除手術當天,病人到臺中慈院就診,經胃鏡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結果與持續上升的腫瘤指數,讓團隊高度懷疑胃癌並非原發性腫瘤,進一步正子掃描、頸部淋巴切片加上乳房磁振造影,最後切片證實原發是乳癌!
余主任一路敘述病人病情的發展,猶如是一部劇情起伏的偵探推理片,直到最後才揭曉答案,讓大家放心下來,正確診斷才能對症下藥,病人因醫療團隊鍥而不捨的精神,避免接受錯誤的大手術,也終於能得到讓人安心的治療。
五十歲男性千辛萬苦的醫治過程同樣令人鼻酸。余主任描述病人接受肝癌手術後肝衰竭,獲女兒活體捐肝移植後卻出現肺轉移,經三次部分肺切除,仍反覆因疼痛進出急診,被診斷「膽道支氣管瘻管」後,相關醫療科別視這種情形為燙手山芋無人願意接手,病人被當成醫療人球踢來踢去。余政展主任反覆推敲治療各方面困難點,最後與胸腔外科攜手開刀,終於改善病人瘻管問題。
醫師用心、用愛醫治病人,但當有一天,醫師也成了病人是怎樣的心情?主持人神經內科醫師傅進華請余政展主任說明自己成為「無膽之人」的心路歷程。余主任講起,短短兩周歷經突發性聽力障礙,緊接著膽結石併胰臟炎切除膽囊,害怕聽不見要裝電子耳、腹部痛到整晚睡不著,都是從未體驗的恐懼與擔憂,幸好最後圓滿恢復很快。他說,以前是醫療提供者,角色變換為接受者,真正體會當病人的心情。他說,感覺好像是在做「以病人為中心」的查核,如今他也可以說「在慈濟醫院的就醫體驗很好。」
余政展主任透過四個個案說明如何成為合格的外科醫師。(呂榮浩攝)
心臟外科吳慧中醫師說明靠團隊合作拯救主動脈剝離病人。(呂榮浩攝)
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謝世榮與吳慧中師徒聯手搶救病人,也前後上台報告。謝世榮主任說明幫六十五歲男病人「去除心中大結」過程。謝主任指出,這位病人因心血管疾病在他院放置七支心臟支架,兩個月後又出現心臟衰竭等狀況,因為在加護病房曾聽護理人員講到「謝世榮」三個字,特別回到臺中慈院掛急診。
心臟內科醫師檢查病人心臟,意外發現病人左心室有個腫塊,大小佔到整個容量的一半,謝世榮主任接獲通知,還直說「怎麼可能」,親眼看到檢查報告,確認是從醫以來前所未見的「世界奇觀」。
病人心臟功能只剩不到百分之廿,並出現心臟衰竭、肺積水情形,導致呼吸困難、瀕臨死亡。謝世榮主任術前評估,開刀有百分之五十二的死亡率,但不開刀的死亡率已達百分之百。謝主任決定幫病人爭取活下來的機會,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清除左心室內巨大腫塊與左心室瘤切除三項手術,病人兩周後脫離呼吸器,一個月後出院,如今已能自己呼吸,享受天倫之樂。
謝世榮主任說明幫病人「去除心中大結」過程。(呂榮浩攝)
邱建銘主任感恩一般外科全科的醫師協助手術。(呂榮浩攝)
神經內科醫師郭啟中的報告以「動作科學研究室」為主軸。他說,臺中慈院今年三月八日成立研究室,感恩簡院長及院內同仁協助,未來可進行病人術前、術後的步態分析,從電腦光點了解急性症狀是否改善,並期許能累積更多成果。
郭啟中說明罹患「漸進性顫抖症」個案:中年發病的林先生,顫抖病程四十多年,持續透過藥物控制,但引發嗜睡、口乾的副作用,病人希望透過「深部腦刺激術」解決。術前影片發現,病人顫抖嚴重影響拿杯子喝水、使用刮鬍刀、拿筷子夾東西等動作,影響生活品質。郭啟中醫師經步態分析評估,選擇丘腦內側做深部腦刺激,術後次日啟動電源,病人顫抖明顯減少,手穩定度提高,可以自己梳頭髮、用刮鬍刀、拿筷子都沒什麼問題。
臺中慈院成立「動作科學研究室」,郭啟中醫師感恩簡院長及院內同仁協助。。(賴廷翰攝)
邱國樑醫秘分享如何多用一點心,解決病人病苦也讓病人家屬安心。(賴廷翰攝)
邱國樑醫務秘書以六十六歲男病人氣切後發生「氣管狹窄」併發症,透過「支氣管鏡電燒治療」讓病人自在呼吸的案例,說明醫師多用一點心,可以解決病人病苦也讓病人家屬安心。耳鼻喉頭頸外科部周一帆醫師介紹「經口前庭內視鏡甲狀腺切除術」,並分享今年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在臺中慈院召開盛況。
聆聽分享的貴賓臺中榮總一般外科主任鄭紹彬讚嘆,過去三位中榮同事表現出色,也肯定臺中慈院盡心盡力守護病人健康,做到身心靈的醫療照顧。慈善志業副執行長熊士民分享慈濟慈善志業最新版圖,慈濟大學副校長劉怡均提出慈濟大學與臺中慈院連結合作想法,期待未來經由教育跟醫療結合,共同找出罕見病例基因。
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從臺中慈院的醫療報告中,看見醫師與病人的溫暖互動。林執行長說,問題、困難及責任由醫護同仁承擔;所有的快樂、幸福美滿留給病人,這就是臺中現在呈現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典範。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表示,醫療志業是搶救生命最有力量的後盾,期望大家學到以愛養德。
周一帆醫師解說經口前庭內視鏡甲狀腺切除術。(賴廷翰攝)
上人感恩醫師用生命搶救生命、護理人員接續照顧病人,用愛與善的力量,樹立醫療典範。(賴廷翰攝)
上人感恩醫師用生命搶救生命、護理人員接續照顧病人,慈濟人以使命感恩歡喜付出,不怕辛苦,用愛與善的力量,樹立醫療典範。(文/曾秀英、賴廷翰;圖/呂榮浩、賴廷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