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故鄉的醫療溫馨報告 尋根出坡體會靜思家風
初春時節,臺中慈院、三義中醫醫院逾三十人團隊返花蓮尋根,短短兩天一夜行程緊湊卻充實。溫馨座談透過個案故事報告醫療科現況,上人感恩團隊盤山過嶺回精舍,期勉臺中慈院在站穩腳步之餘再求進步,合和互協,為大愛付出。
臺中慈院院長簡守信、三義中醫醫院院長葉家舟攜手率團隊回到心靈故鄉,同行有副院長許權振、蔡顯揚與莊淑婷等醫護主管逾三十人。三日下午從臺中高鐵站出發,抵達臺北後再轉搭火車前往花蓮,並由公務車接駁,晚間八點進駐同心圓招待所,為確保所有人健康狀況無虞,睡前快篩確定一條線才安心就寢。
四日清晨四點從靜思堂園區踏著「師公路」走回精舍,一小時四十五分完成徒步將近九公里路程,盡情吸收後山清涼的空氣與慈濟人文。
稍事休息後出坡,頂著群山環繞藍天白雲,彎腰清除藥草園抹草區的雜草,考驗都市人的體力與耐力,難免腰痠背痛,首次參與的微創脊椎關節中心主任張建鈞很享受在風和日麗的陽光照耀的放鬆。簡守信院長說,能親近土地、親近精舍、親近上人,還難得有機會瞭解抹草以及金銀花,非常感動,也不吝跟其他人分享金銀花蕊散發清香帶來的舒暢。
醫療簡報由簡守信院長打頭陣,他比較臺中慈院2012到2022年的統計數字,醫療總收入、門診人數、住院人數、手術人數都有明顯的倍數成長,但相較醫師人數增加1.51倍,護理師人數則只多出1.35倍。簡院長特別不捨,他說,護理同仁站在第一線最辛苦、最認真付出,增加的比例卻最少,提醒醫師們要對身邊最親切的戰友,好好道一聲感恩。
邱國樑醫秘擔任司儀,介紹大腸直腸科「暖男醫師」林北江出場,林醫師提到年前參加急救外傷醫學會訓練課,年後馬上運用所學順利治療被鋼筋插入、大量流血休克工人的案例。簡院長主動加料,分享林醫師作詞譜曲、自彈自唱的「總有一天說再見」,優美動人的旋律與發人深省的歌詞,搭配家人互動的畫面,傳達「把握當下」的智慧,打動人心。
報告結束,邱醫秘特別訪問林醫師,「之前在其它醫院會不會像在臺中慈院一樣在病床邊彈唱給病人聽?」林醫師答「也會。」;「那麼是不是也會送紅包給經濟條件不佳的病人呢?」林醫師表示,沒有過。之所以在慈濟醫院自然而然的這麼做,主要原因是「受醫院付出跟感恩文化影響,在幫助別人中得到幸福。」
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鄭紹彬說,到職第五個月,推動移植醫療團隊與跨科系協同單位整合運作,意外往生者送出大愛禮物,讓等待肝臟移植的男病人有機會重生。雖然肝臟移臟首例頂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但過程中體會來自院方的許多溫暖,相關同仁自動自發學習,團隊合作無間,病人即將康復出院,讓他體會到無縫接軌的順暢。身為基督徒的他融入整個活動,鄭主任私下表示,合十頂禮都是團隊跟長輩問候的方式,完全沒有適應問題。
耳鼻喉部副主任周一帆分享罹患舌癌男病人,2014到2023年經歷三次根治性口腔癌手術,至今仍能付出良能。感恩簡院長、吳弘斌部長支持,讓他先後兩次赴美進修,精進最新的頭頸癌治療技術,才能持續守護病人生命;同時肯定整形外科主任楊超智精湛手藝,使病人在手術與皮瓣重建後造成的破碎臉龐最後仍能保有美麗的笑容。
眼科部醫師黃舜平談「遺傳性視膜網病變」,長期追蹤家族病史基因,協助尤塞氏症年輕家人接受電子耳治療,希望提供下一代掌握命運的未來。他表示,在研究中找到臺灣最常見造成遺傳性視網膜退化基因,也協助帶有致病基因的病人及家屬可透過人工受孕基因篩檢,幫媽媽挑選沒有致病基因的受精卵,最終產下健康嬰兒。希望臺中慈院為臺灣眼科基因治療開創先河,成為國內醫學研究與生命教育的最佳典範。
張建鈞主任分享旅居美國邁阿密的八十二歲男性,罹患僵硬型駝背畸形,長期無法躺平深以為苦,接受美國與臺灣的多家醫學中心評估後放棄,最後找上臺中慈院。張主任細心分析手術可能發生的各種併發症,最後謹慎運用醫療技術成功截骨,出血量少甚至連加護病房都不必住,病人十分滿意並致贈匾額表達謝意。
外科部主任余政展談胃癌第四期的五十一歲男性,在他院術後接受化學治療,病情仍惡化,多家醫學中心建議他接受安寧治療,但家人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從宜蘭橫跨雪山山脈到臺中慈院就醫。去年下半年住院並接受數次化學治療、免疫治療與腹內溫熱治療,病情出現大幅改善,腸道由完全阻塞到暢通,皮膚轉移病灶消失,幫病人重新找回生命的希望。
精彩的醫療報告是醫病合力寫下的生命篇章。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細數臺中慈院近年來的發展突飛猛進,仁心仁術並進,除了強調肝臟移植的重要性,也肯定臺中慈院醫療報告已是「超醫學中心水準」。林碧玉副總稱許臺中慈院能在一級戰區屹立很不容易,成為會說故事的醫院,也已深深植入醫護團隊身上。
返程的時間逼近,眾人依依不捨。上人說,認真聽下來有難以言喻的感恩,被臺中慈院盤山過嶺到精舍的用心給感動。臺中慈院現況很鞏固,殷切叮嚀在穩定中仍要和合互協,腳步不能停繼續求進步;期勉人人有心、有願,以守志奉道的志願,同心、同願、同志向合心守護健康,為大愛護持。(文、圖/曾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