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關懷 臺中慈院團隊穿梭大甲狹巷解病苦
家家戶戶年關前忙著大掃除準備過節,但低收入戶或病人卻是「過日子比過節重要」。臺中慈院院長簡守信十三日前往大甲區往診,在歲末年終之際,透過醫療為個案注入暖流,更為他們在建立信心。
「往診」是提供個案醫療服務,簡守信院長更關心心理的健康。距離大甲分會只有五分鐘車程的一戶三合院,分租給不同人家,其中一位國小五年級的許小妹,幼童時因車禍傷及第三、四節腰椎,多年來倚賴輪椅出外,在家中空間侷限,只能用手肘爬行,因為肢體困擾讓她個性封閉。簡院長剛進門,就看到許小妹趴臥床做著精緻串珠,院長親切蹲在床邊,檢查已萎縮變形的雙腳和脊柱,簡院長表示:「許小妹未來路還很長,應該想辦法處理。春節後再安排到醫院檢查,再評估後續治療」。除身體狀況,院長更擔心孩子課業與心理成長。常關懷的港區訪視核心幹事葛自強師兄表示:「去年底才幫忙鋪設好住屋地板,還提供中古電腦給許小妹,應付學校多元學習課程」。簡守信院長稱許許小妹課餘自主學習做串珠,手巧的許妹妹還贈送串珠給團隊,感恩大家對她的關懷。
往診車隊持續穿梭芋頭田間,寬度只有汽車大小的產業道路,考驗總務室司機的技術,終於平安抵達個案住屋。獨居的楊女士全身性肌肉萎縮,因大腿肌肉沾黏,無法正常走路,僅靠拐杖小步行走,數年前腳踝不慎受傷,但小傷口一直無法痊癒,現在已變成大傷口。拆解傷口紗布時,簡院長納悶問:「雙手捲曲成這樣,怎麼換藥呢?」大甲區互愛一張翠芬師姊表示:「平常都是鄰居或長照居服員幫忙換藥」。簡守信院長從楊女士已呈現潰瘍狀態的傷口研判,認為疑似風濕免疫問題,由血管疾病引發慢性傷口。張華茹護理師先清潔患部附近皮膚,院長邊換敷料邊提醒「不要一直悶著傷口,簡單包紮反而對傷口好」。
往診安排個案的居家多在狹窄難行之處,如同個案困在肢體行動不便一般。鄭女士是住在四面高樓的一戶平房,崎嶇狹小的巷尾才找得到。鄭女士是印尼籍新移民,來台已20多年,罹患子宮癌及輸卵管狹窄症,在一年多前接受開刀治療,卻造成大便失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簡守信院長親切問診,建議鄭女士回醫院腸胃科、泌尿科檢查,再評估後續治療。臨行前抬頭看看鄭女士的門牌路名,原來巷口外的馬路叫作「通天路」,大夥不禁莞爾,真要走上通天大道,還是要先解人間病苦才行。
(文、圖/江柏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