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誌搜尋
「用點心 憶啟動」圓緣 仁愛之家住民在愛中改變
臺中慈院社區健康中心、慈濟基金會與臺中市立仁愛之家共同開辦「用點心 憶啟動」專班,去年十月初推出。八十位長輩藉著各式餐點製作,配合運動、復健等活動,增加與其他住民互動,前後八周,在一月十九日吃圓緣火鍋,住民從原本冷漠木然變得主動互助,改變來自於愛的力量,讓參與同仁很感動,更肯定付出都是值得的。


去年十月六日「用點心 憶啟動」專班開班,八十位住民分為知足、感恩、善解、清安、自在、幸福等六組,到十一月廿四日為期八周,每周推出不同點心。
幕後大廚陳力夀師兄說,食物是最能撫慰心靈的一種媒介,考慮住民咀嚼消化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吃素,因此以天然食材引導,搭配五榖粉調料,採取多樣化、不重覆原則,讓老人家充滿期待。
陳力壽給住民的菜單,有傳統古早味的米苔目、碗粿,特地選用真正用米研磨的原料,讓長輩吃到真正小時侯的味道;也有年輕人創意料理,如吐司、潛艇堡、炒泡麵,住民在舌尖品嚐歲月流動,互動愈來愈好。
陳力壽師兄用心設計菜單。
仁家住民長輩動手幫忙志工,一起挑菜。
八周活動結束後,一月十九日再推出「用點心 憶啟動~回娘家」活動,安排吃火鍋,讓大家感受農曆春節團圓氛圍,也透過問卷進一步瞭解長輩活動後的改變,作為未來活動規劃與設計目標。今年除依據需求持續規畫健康促進活動,另期待營養師提供餐廳營養設計,職能、物理治療師協助功能維持或恢復健康等多專科團隊的評估與介入整合服務。
社區健康中心賴怡伶高專觀察,活動前後,長輩住民明顯不同:第一周大家頭都低低的不互動,活動開始半個多小時,還沒有集合好;慢慢幾周過去,開始有人會主動跟同仁打招呼,回娘家這天差別最大,上午八點住民就已早早在等待。
正在社區健康中心實習的家醫科住院醫師林勝彥表示,活動初期,有些組員拿了點心就各自開動,先吃完後逕自離開,後來明列團體規範禮儀,各組成員遊戲、吃東西、動手做拌醬調料,愈來愈常彼此互助,行動能力好點的老人家,餐畢整理幫忙桌子、椅子歸位。隔了一個月再回來吃火鍋,看到同組組員會主動打招呼、聊天。林勝彥說,真的是很棒的轉變。八周活動讓他學習到面對病人,除瞭解疾病,也更注意互動細節,更有耐心漸進的建立關係,帶出他們心靈深處的想法。
林勝彥醫師(圖中)與住民長輩聊天。
仁家住民高興的跟志工打招呼。
仁家住民彼此互助共享火鍋帶來的年前氣氛。
健康操帶動住民更有活力。
多位住民改變幅度特別大,讓仁愛之家蘇淑貞主任充滿激動。他說,一位金生阿公從原本臥床到坐輪椅,從自己站起來進步到可以扶著扶手走路,圓緣拍照時,沒拿拐杖、沒用扶手自己走過來。以前被公認需要溝通的個案李阿公,拍照時主動拿牌、主動比讚。還有常常幫忙仁家整理環境的鄭阿公,最近帶著不同住宿區的另一位阿公加入掃地行列,整理中有對話,點點滴滴的故事,看見慈濟的愛心與動力真的為住民帶來改變。
蘇主任指出,參與住民以社會參與低度、被動的長輩為主,總數約佔全部長輩的百分之卅五,仁家經費有限,感恩慈濟愛心付出,仁家內員工跟慈濟跨團隊合作,藉著「用點心」的方式,讓長輩一起動一動,透過固定活動走出本來的環境,心靈有寄託又認識新夥伴,覺得有一群人常來看看他,常常可以跟他們在一起,他不只是孤單一人,有了愛的關懷,啟動家內長輩的交流,就是最大的收穫。(文/曾秀英、圖/賴廷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