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誌搜尋
樂智同學會帶動把握當下 支持失智病友家屬走更遠
臺中慈院失智症中心為失智病友與家屬舉辦的「樂智同學會」,十月三日邀請諮商輔導專家帶動「共鳴共振的肅穆與笑瑜珈」,周六上午的靜思書軒,參與的病友與家屬在專注的瞬間放下病苦、壓力,「身心都得到療癒」。讓參與活動的家屬與醫護同仁意猶未盡,高度肯定神經內科凃敏謙醫師的用心規劃。
臺中慈院失智症中心二○一三年三月起開辦「樂智同學會」,至今已舉辦十六場,為了讓失智症家屬瞭解和學習照顧失智長輩的特殊技巧,提高照護品質並吸收最新醫學常識,每次都推陳出新,活動內容也都挖空心思設計,或跨科的紮實衛教內容,或請到不同領域的重量級師資帶領,動靜並陳,讓病友與家屬都有不虛此行的收穫。
凃敏謙醫師從失智學會發掘具諮商輔導專長的老師,帶動方式並不多見,為讓活動進行更順暢,團隊幾乎全體動員,包括:黃文慧、鄧杰甫兩位心理師,社工師賴佩妤、九A護理長黃筱雯率兩位護理同仁協助,他們實地體驗也印證果真很不一樣。個管師游雅貴會後統計問卷,「非常滿意度」幾乎達到百分百,可見內容深獲認同。
活動從「缽音療癒法」開始,老師坐在中間以缽音引導,圍在外圈的病友與家屬跟著缽音發出共鳴,音波從頭到腳趾,逐步集中在身體各部位發出振動,向身體部位說:「謝謝你、我愛你」。接著「笑瑜珈」兩人一組互相擊掌,從相視而笑到運用丹田力量,開喉大笑。還有「舌頭時鐘/眼球時鐘,顱內體操與骨盆時鐘」以舌頭當時針,吐舌頭指向一點鐘到十二點鐘,藉動作牽引頸部肌肉群。棍之舞、脈輪靜心舞等,結束時,眾人圍成圈,背靠背左右擺動,互相道謝與祝福。
在外圍觀察的神經內科黃慶峰醫師,第一次看到這種帶動方式,感覺「很莊嚴、很震撼、很感動,真的很特別!」他說,看起來動作蠻簡單,但眾人專注的吟詠,彷彿是從京都禪院,遠遠的山中傳來梵唄聲音,那樣肅穆,感覺隨時都可以是自我修行的時候,體會認真對待自己的身體,或說在那個當下認真的對待自己的情緒,是有幫忙,透過儀式,彷彿在瞬間點暫時切斷所有干擾,只要專注發出聲音,一寸一寸移動關注焦點,經由「自在共在、自鳴共鳴」與他人產生連結。
失智症病友會運作那麼久,黃醫師說,最主要的目的在照顧家屬,對病人來說,病情可能沒辦法因為這些複雜的方法與技巧而改變,但能多幫助家屬,讓他們有能量協助家人,是更重要的事,看見陪伴家屬比病人更認真專注的跟著老師做動作練習,黃醫師認為適時適度的放鬆對家屬會非常有用。
病人家屬投入「認真的去做就對了」的專注當下,黃慶峰醫師感受到,他們似乎暫時抽離,放下家人對他的依賴、干擾,把關注焦點移回自己身上。他相信,即便只有幾秒、一分鐘的抽離,體驗瞬間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未來比較有能量在遇到困難時,複製這個能力去面對。
(文/黃慶峰醫師口述,公傳室整理;圖/個管師游雅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