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誌搜尋
樂智同學會寒天見熱情 失智長輩學迎新年做紅包
廿三位病人及家屬共四十五人參與一月「樂智同學會」,在寒冷天氣踴躍出席令人感動。去年度十七位出席率達五成的病友,由主治醫師頒發獎狀鼓勵。全年不曾缺席的陳伯伯,則是從黃慶峰醫師手中接受惟一「全勤獎」,他的太太肯定團隊專業,他說:只要看見醫護人員就很安心!
神經內科凃敏謙醫師講授課程(游雅貴攝)
神經內科凃敏謙醫師講授課程(游雅貴攝)
神經內科藉「樂智同學會」推廣失智症非藥物治療,己邁入第四年,尤其今年一月參與人數多達四十五人,顯示多年耕耘已獲得肯定,神經內科主任曾啟育及傅進華醫師特別到場鼓勵致意。
神經內科醫師凃敏謙講授「顧腦、補腦、護腦--淺談非藥物活動介入」,他鼓勵智能退化病人進行認知功能治療,如認知功能訓練、認知功能復健、認知刺激等。他也指出,物理治療及運動介入,對心血管及智能有正向幫助。而地中海式飲食對認知功能有正向幫忙。
除了專業建議,失智病人家屬面對生活的點點滴滴仍有許多疑問。林伯伯被診斷為初期失智症,成為家人心中的壓力來源。林太太說:「先生從年輕時就常開車四處去辦公,目前也還在開車,很擔心他開車出去會出狀況,把鑰匙藏起來不讓他開車,他還會罵我!」
凃醫師表示,「開車」是「智能」問題,建議病人早期接受智能篩檢,看駕照是否可以繼續使用。他同時依林伯伯外向個性,建議鼓勵維持運動習慣,保持他的智能及反應速度。
病人家屬湛小姐的困擾是「媽媽變得非常喜歡跟別人爭執,一直指使家人必須照著他的意思做。」凃敏謙醫師表示,這可能是一種精神行為症狀表現,建議增加湛婆婆喜歡的農務、編織時間,多參與社區老人活動中心活動,透過職能治療,改善長輩辯駁、激動、反覆詢問、重複動作、尾隨等行為以及憂鬱情緒,維持病人的生活功能。他建議,家屬也要調適、學習應對技巧,有必要時可以轉介心理師諮詢門診。
凃醫師建議,音樂治療也是不錯的方式,有助改善激動、焦慮,甚至少數研究亦顯示對淡漠症狀有幫助。他說,選擇長輩喜歡或過去熟悉、開心的音樂,其中穿插家人聲音或正向話語都很好。同樣的旋律,現場演奏會比聽錄音帶對治療淡漠更好,團體操作打擊樂配合熟悉音樂也有助減低焦慮。
「芳香治療」等另類療法在國外普遍實施,凃敏謙醫師亦提供大家參考。他說,薰衣草精油能減緩激動情緒。「光照療法」可促進夜間睡眠品質,減少激動及偏差行為,每天照光時間一到二小時,早上照光效果比中午或室內照光來的有效。「園藝治療」對異常行為與情緒、病人身心安頓與自我認同、睡眠型態都有正向幫助。「運動療法」雖不確定是否可減少個案行為精神症狀,但可減少照護人員的體力負擔。
病友會也邀請身心科職能治療師蔡依君帶領病友「動手護腦迎新年--財神爺紅包袋DIY」。透過手作刺激「動腦」,延緩長輩退化速度。蔡依君說,多數人常常習慣過度照顧長輩,其實是小看了他們。家屬只要多點耐心、給多點時間,就可以看見長輩的可能性,從活動可以發現,阿公、阿嬤其實很厲害,照顧的人請多多鼓勵他們「自己來」,發現動手做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財神爺紅包製作。(游雅貴攝)
蔡依君職能治療師(左立者)帶領病友製作財神爺紅包(游雅貴攝)
(文/失智症個管師游雅貴、公傳室整理;圖/失智症個管師游雅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