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科-嬰幼兒姿位引流與叩擊護理指導
一、姿位引流介紹:
(一)目的:
應用地心引力原理及重力,改變身體姿勢,以利積在肺的痰引流出肺部,經由支氣管、氣管流出,再藉著咳嗽將痰咳出。
(二)時間:
1.每天大約作 3-4 次,或依痰液多寡與進食狀況調整。
2.飯前或飯後:飯前至少 1 小時至 30 分鐘前,或飯後 1~1.5 小時執行,以避免嘔吐。
3.睡覺前做。
4.配合蒸氣吸入呼吸治療後更有效。
5.每次做多久,可視幼兒情況與忍耐程度而定,每個部位約引流 5~10 分鐘。
(三)基本認識:
1.一般寶寶不會將痰咳出,姿位引流對他有相當的幫助,往往痰液被引流到口咽部時,寶寶會將痰吞到肚子裡,再從大便排出。
2.一些較深的痰,因為照顧者的努力,將痰引流到上呼吸道,所以寶寶呼吸會聽到明顯的痰音。
3.一般而言,寶寶有痰,除了姿位引流外,補充水份可以稀釋痰液,使痰容易排出。
4.姿位引流可與叩擊合併執行。
(四)注意事項:
1.如在引流當中,病童感到無法忍受、發紺、呼吸困難,應立即停止引流或改姿位引流。
2.在姿位引流過程中應鼓勵病童多做深呼吸咳嗽。
3.注意病童呼吸及脈搏變化。
4.注意病童任何不正常的表現及行為(如咳血、缺氧、頭昏、倦怠等)。
二、叩擊法介紹:
(一)方法:
1.手呈杯狀,保持手指微彎曲,姆指緊靠食指,雙手有節奏的交替叩擊所要引流的部位或以拍痰器拍痰。只要操作正確,叩擊應該是無痛性的,最好用一質軟的衣服墊在胸壁上面,以保護寶寶的皮膚;應利用手腕關節自然活動彎曲的力量穩穩地觸及胸壁。
2.姿勢:
配合痰液的位置進行,採取原則為:有痰的部位應朝上。如:左側肺葉有痰----採右側臥,右側肺葉有痰----採左側臥。
3.可配合姿位引流一起執行,效果更為顯著。4.每個部位每次叩擊約 3~5 分鐘,叩擊速率約每秒 2-6 下,強度為不令病童感到痛為主,若有呼吸困難、面色發黑或發白等不舒適的情況,應立即停止。
(二)注意事項:
1.骨頭突出處、脊椎骨、胸骨、女性乳房、傷口及腎臟勿叩擊。
2.若有血液疾病(如血小板數小於 5 萬以下不做叩擊,小於 2 萬以下不坐震顫)及骨質酥鬆、咳血、肋膜炎、過度疼痛、高度危險自發性氣胸等疾病等,應遵守醫師的特別指示,避免叩擊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