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療護-疾病末期照護噁心嘔吐
一、定義:
噁心:指發生在上腹部及咽喉的異常感覺,常發生於嘔吐之前或與嘔吐同時出現。
嘔吐:指橫膈膜及腹肌等強烈共同收縮,使得胃內容物經由食道、口腔,反射性排出體外的現象。
二、導致的因素:
引起末期病人噁心嘔吐的原因常是多種原因同時存在,需要作詳細的評估,故請家屬協助紀錄病史資料,以確定出所有可能因子,才能對症下藥。
1. 迷走神經受刺激如:腹脹、肝腫大、腸胃黏膜興奮(藥物、酒精、感染、化學治療)、生殖泌尿器受刺激、縱膈腔疾病。
2. 延腦直接受刺激如:癌細胞轉移至腦部致顱內壓增加、頭頸部放射線治療後、腦幹的轉移。
3. 嘔吐中樞(CTZ)受刺激如:特定藥物、細菌毒素、電解質不平衡。
4. 中耳、內耳受刺激如:感染、移動(動暈症)、耳毒性藥物、局部腫瘤。
5. 神經中樞受刺激如:焦慮、發燒、情感波動。
6. 口腔異味引發不適、口腔感染。
三、照護方法:
1. 當病人意識不清,嘔吐時須將頭部側向一邊,採側臥避免造成嗆到或吸入性肺炎。
2. 嘔吐時以深色袋子裝嘔吐物,可降低病人的焦慮;教導病人深呼吸放鬆;想吐時將胃容物吐出會比較舒服。若有鼻胃管留置,可以反抽或是引流胃內容物,避免再次嘔吐。
3. 降低噁心感:相關的穴位按壓 5 秒放 1 秒,如內關穴(手腕橫紋下三指幅處):足三里(外膝下四指、旁開脛骨一吋)。或檸檬精油的使用,滴於手帕、口罩或枕頭上,刺激嗅覺可減低噁心感。
4. 嘔吐後馬上清理嘔吐物,維持室內通風,可用清水漱口,或是茶葉水、檸檬水漱口,以改善口腔的味道,避免再次嘔吐。
5. 紀錄嘔吐時的量、性質、顏色、味道、次數、時間及增加或緩解噁心嘔吐的方法,以提供醫師作為診斷之參考,顏色為黑色或紅色:可能有腸胃道出血情形;淡黃色是胃液的顏色,墨綠色則是膽汁。
6. 若腸胃道出血,除了禁食外,還要給予胃乳或制酸藥,減輕胃出血的情形。
7. 暫停進食:若是嘔吐出大量未消化的食物,或是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症狀時,可能需休息幾餐,讓腸胃道休息,等發炎狀況減緩後再進食。
8. 便秘也會造成噁心嘔吐的問題,需要保持大便通暢。
9. 使用治療性及預防性藥物。飯前半小時給予止吐劑,且採少量多餐方式進食。避免接觸到令人噁心的氣味。
10.其他注意事項:鼓勵說出心中之擔心及害怕。少量多餐,避免太甜、油膩食物。進食後,採坐姿休息,若立刻平躺,易引發食物自胃逆流至食道及嗝逆現象。古典音樂或病人喜愛的音樂,可放鬆精神。分散注意力法,如聊天、安排病人喜歡作的事,使忘卻噁心的痛苦。當病人不願意進食時,請不要勉強,避免嗆咳或噁心嘔吐加劇。
四、參考文獻:
1. 王英偉(2009)・安寧緩和醫療臨床工作指引 安寧緩和醫療臨床工作指引・台北:安寧照顧基金會。
2.劉景萍、蔡麗雲(2012)・腸胃道問題與照護(頁 7-3)・安寧緩和護理學(三版)・台北:華格那。
3. 許煌汶(2012)・腸胃道症狀控制(頁 233-256)・安寧緩和療護・台北:華杏。
<如有任何需要及問題歡迎詢問護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