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的疼痛
聽到手術,你會想到什麼?很多人常常想到「痛」。手術中的、手術後的疼痛等,光是想,就讓人覺得頭痛了。
手術中的疼痛,交給 麻醉,那手術後的呢?傳統上來說,就等回到病房再由病房護士小姐,依據醫師的醫囑來給予止痛藥物。但效果呢?小手術還好,但對大手術來說其實並不是太好, 病人常常痛得哇哇叫。大家就想著「忍」,忍一會兒就過去了。又有人說止痛藥不能常打,會上癮、對傷口不好……等等,所以要「忍」。但呼吸會痛,所以病人也 忍著不呼吸、不咳痰,忍著不能動;結果大手術過後,病人常常一躺十天半個月。有的人還好,躺著躺著也就慢慢康復了;但某些身體不太理想的,反而躺出其它問 題來了,包括肺炎、褥瘡、感染等等。
止痛越早越好 避免副作用
這個問題,麻醉科醫師尤其深感其苦,當病人由麻醉中轉醒 時,第一件事就是喊痛。所以,慢慢的,「疼痛控制」的概念就成形,也由於對藥物作用日益明瞭,真正發展出較完整「術後止痛」的觀念。目前咸認為止痛要越早 給越好,不要等到真正痛到不能忍受時,再給予止痛藥,屆時反而會需要更多的藥量,也可能產生更多的副作用。再加上新的機器設計,可以設定並控制藥物的給 予;於是「病患自控式疼痛控制」正式應用在臨床上。
病患自控式疼痛控制:利用特定機器跟特定藥物,這個機器可以調整藥物的流速,但當病人 感到疼痛時,也可以由病患自行控制額外的藥物給予,於是藥物可以較穩定的血中濃度在體內作用,也讓病患可以盡量多活動、盡早下床恢復正常作息。但這還不是 無痛(pain-free) ,它只能控制疼痛的程度,讓病人盡早復健,利用最少藥量,在最大效果及最小副作用間取得平衡。
另外,目前 的止痛藥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皮膚癢,大約占20-30% ,其中女性尤其明顯;這些副作用一般都有適當的藥物可以緩解。嗜睡,大約是小於10% ,另外呼吸抑制是副作用中較嚴重者,一般而言小於6% ;止痛效果愈好,這個副作用也愈大,但透過適當的藥物濃度控制,可以盡量避免以上等等問題。
兩種常用的止痛麻醉方式
經過十多年來的使用經驗,臨床醫師不斷驗證各種藥物效果、副作用,甚至還有各種給藥方式,目前有以下這二種較常使用:
‧靜脈式
簡言之,就是經由靜脈注射給予止痛藥物,也就是大家習慣說的「打點滴」,但還是透過機器來控制藥物的給予。
‧硬脊膜外
在背後脊椎側邊處,利用注射方式,將特殊軟管埋入硬脊膜外的空腔,再將軟管貼在皮膚固定;一般所謂無痛分娩或減痛分娩即採此種方式。
比較上而言,靜脈式比較簡便,透過適當的藥物控制,安全性跟效果也不錯。而硬脊膜外,在技術上而言比較困難,必須由麻醉醫師來執行;也由於是較侵入性的治療 行為,施行的過程可能有併發症,包括注射位置不正確、因凝血功能不正常而併發硬脊膜外血腫,之後也可能產生局部的感染,即所謂硬脊膜膿腫、皮下膿腫等等。 雖然技術上跟相關問題較複雜,然因發生比率不高,一般而言小於 0.1% ,加以對於上腹部及胸部等較大手術,「硬脊膜外」的止痛效果和手術後恢復情況有優於「靜脈式」的特點,目前仍是上腹部及胸部等較大手術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