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薑黃」體會靜思家風 台中慈院將朝準醫學中心邁進
台中慈濟醫院醫療團隊八日回到花蓮心靈故鄉尋根,他們在靜思精舍與精舍師父出坡一同修剪薑黃,溫習靜思家風,隨後與 上人溫馨座談。醫療科主任與醫師分別報告醫療個案,呈現醫療團隊合和互協精神,闡述醫療人文與醫病之情。台中慈院也接受 上人與眾人祝福,將朝醫學中心目標前進。
新春團拜剛過,七日下午三點,簡守信院長帶領醫護團隊及同仁家眷共四十八人前往花蓮靜思精舍,不巧當晚遇上強烈冷氣團來襲,團隊在臺北轉車時已明顯感受寒風迎面而來,雖然寒冷卻抵擋不住同仁一心想回花蓮「心靈故鄉」尋根的熱情,晚間八點多順利抵達花蓮慈濟同心圓招待所,同仁安單休息迎接次日尋根之旅。
◎修剪薑黃體驗靜思家風
團隊往常尋根都是徒步回靜思精舍,因考量寒冷及氣候不穩定而改成搭車回到精舍。團隊一起參與晨間靜思晨語薰法香陶冶心智,和精舍師父一起早齋,接著透過「修剪薑黃」活動體驗靜思家風。


台中慈院團隊到來的前兩天,精舍常住師父已在後方農地採收大批薑黃,鋪在地面等待乾燥。德諦師父與七位常住師父一早就擺好桌椅、工具,歡迎台中慈院團隊一起來修剪薑黃。「剪掉薑黃鬚根,挖除隙縫土泥,將莖去皮,處理好後再集中放到這籃。」德瑝師父示範如何處理薑黃,其他師父也在同仁身旁指導,同仁們剛開始不熟悉如何處理,但有了師父的指導很快就上手,細心處理每個薑黃。


護理部共十五位同仁參與此次尋根,10B病房副護理長張佩樺說,挖除薑黃隙縫的泥土比較費時也要有耐心,在過程中偶然看見小蚯蚓會想起年幼時和阿公阿嬤一起種田的時光。「來到這裡會讓人很舒服放鬆。」張佩樺認為精舍不只是單一修行道場,師父融入生活,有別於慈院的人文環境。去年剛授證慈濟委員的洗腎室護理師陳湘菱,在慈院服務九年,經常參與志工早會、禮拜藥師經、吉祥月等慈濟人文活動。他表示上次回精舍是委員培訓尋根,大多都是在上課沒有機會體驗精舍工作和生活。第一次參與薑黃修剪很有新鮮感,從中也體悟團體力量大,能互相成就一件事。


不只有修剪薑黃,出坡前的短暫時刻,德悅師父帶著莊淑婷副院長及張建鈞、唐宗詠、邱建銘、陳慶元四位主任參觀主堂及大殿。悅師父表示,主堂側面木窗上有百葉可自然通風,符合現代環保綠建築設計;走道旁的扶手以竹節設計象徵的謙虛美德;主堂外鐘鼓樓的菩提葉代表廿四小時和節氣。「 上人希望每個人要把握人生,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悅師父勉勵幾位主管要在學術領域持續精進。微創脊椎關節中心主任張建鈞對主堂柱子磨平的洗石子特別有感觸,他體會到「和做人處事也一樣要『外圓內方』,對人要圓融,對自己要堅持。鐘鼓上菩提葉節氣提醒要常自省,要常懷感恩。」


◎醫療座談獻醫病情
完成了修剪薑黃的任務,台中慈院團隊緊接著和 上人溫馨座談。邱國樑副院長擔任主持,共七位醫療科主任及醫師輪流接力上臺分享慈濟醫療人文。
第一棒由外科部主任鄭紹彬分享「同肝共愛、父子情深」的案例。兒子要捐肝給罹患肝癌父親,卻過程波折,由於病人除了肝癌,又合併人工髖關節化膿性關節炎、下肢蜂窩性組織炎,相當棘手。團隊先著手穩定控制肝癌,骨科再介入手術治療化膿性關節炎,等病人狀況穩定,最後才進行肝移植。鄭紹彬主任表示每個環節都是跨科、跨專業團隊合作,合心協力搶救生命實屬不易。鄭主任特別感謝手術室護理團隊,體貼病人髖關節問題,希望病人在長達十多個小時肝移植過程能舒適些,不致產生壓瘡,貼心的在手術檯加裝軟墊,護理師還親自試躺測試調整。術後加護病房細心的照顧也讓病人提早恢復,相當專業。外科團隊35位醫護人員,歷經12小時無縫接軌的合作,投入搶救生命的大工程,鄭主任強調台中慈院要為 上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尤其是「守護愛」的深情,讓父子情深的愛得以延續下去。
疼痛治療專家唐宗詠主任分享治療四次腰關節手術婦人脫離疼痛的歷程,他形容為病人治療疼痛,就得像大家在修剪薑黃一樣細心,要一步一步抽絲剝繭找出造成病人疼痛可能的原因。就像簡報的個案,唐主任先針對薦髂關節、小面關節處置,只減緩病人一些疼痛,與病人溝通後,進一步透過X光定位放入針到神經孔,處理神經孔狹窄、沾黏,雖然技術難度高,處理過程也相當耗神,但病人疼痛緩解卻只進步一點點。唐主任不放棄,再次為硬脊膜外沾黏部分逐一注射藥物,病人疼痛感終於大幅改善,降低約七成。唐宗詠主任強調,治療過程中必須和病人不斷溝通與共識,才能夠真正的找到原因,緩解病人疼痛症狀以改善生活。
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謝世榮分享為多發性骨髓瘤合併腸胃道類澱粉沉積症複雜個案,成功治癒心臟冠狀動脈狹窄的過程。謝世榮主任說明,多發性骨髓瘤合併腸胃道類澱粉沉積症會使病人經常胃出血導致嚴重貧血甚至休克。病人還同時有心臟冠狀動脈狹窄,若施作心導管置入支架,術後則無法服用抗凝血藥物。謝主任深入思考後採用「直接式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根除病人病灶。謝主任揭示數據,和這位病人實施相同手術的病人有三十位,大多已出現心肌梗塞、肺水腫,有其他嚴重合併症,開心手術是唯一治療方式。謝主任以歐洲心臟學會預估死亡率相比,台中慈院目前開心手術是零死亡,優於歐洲平均百分之十三的死亡率,體現台中慈濟心臟手術精湛技術,他認為是合和互協的團隊精神才能有此成就。

神經內科醫師郭啟中分享醫病間「堅持」的故事。病人是因工安意外搶救後因缺氧性腦病變併發癲癇發作、下肢頻繁的肌抽躍。病人2022年6月轉入台中慈院,家屬堅持抱著希望,而郭醫師也堅持陪伴至今,回想當年,病人像類植物人情形躺床,雙腳不自覺抽蓄,現在可以外出活動也能騎單車。郭醫師接手病人後不斷調整藥物,配合高壓氧中心與中醫合療,加上持續復健,醫病間的堅持努力,病況才有機會好轉。郭醫師表示會堅持陪伴下去。
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邱建銘分享每日服用百顆瀉藥的便祕個案。病人因工作與家庭壓力,長期大量服用瀉藥,最終導致腸道鬆弛不再蠕動,便祕加劇。邱主任施做「腹腔鏡大腸全切除合併盲腸直腸吻合手術」讓病人獲得改善。邱主任強調病人因便祕有明顯焦慮與強迫傾向,術前指導病人用生物回饋方式放鬆肛門、學習放鬆身心,得以有機會醫療介入治療。邱主任說,學習如何將病人的心安定,明白腸子的個性能反映病人的個性。原本在各醫院被當成身心症病人,在台中慈院經過耐心、用心跟病人溝通和支持鼓勵,得以解除惡性循環。
耳鼻喉部主任周一帆分享舌癌、下咽癌案例,並報告科部近期發展狀態。周主任透過舌癌案例指出在血腫、整外團隊合作下,讓年輕病人保留吞嚥、發音功能;周主任特別感恩整形外科主任楊超智,協助下咽癌病人保有生活品質,達成醫療品質慈濟化的目標。周主任繼續發揚弘斌主任生前強調的服務、研究、教學及人文四個面向的成就:臨床門診和手術提升、達文西手術累積檯數、科部醫師學習進修成果、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成就。去年耳咽管中心更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頭頸癌治療人數也突破新高。周主任感恩許副院長及已離世的吳主任的遵遵教誨,他表示會努力勤耕福田經營好科部,並請 上人放心。
眼科部新增生力軍:小兒眼科主任梁巧盈,他分享晚期肺癌病人重回光明的案例。梁主任提到,病人標靶藥治療後雙眼陸續失明、腫脹,為挽救視力思索致病原因。最後確診是癌症引發的免疫反應攻擊眼神經,開啟眼科、胸外、復健和腫瘤科的多科團隊合作,積極處理癌細胞、呼吸復健,眼科為病人眼部注射類固醇脈衝治療,並做白內障手術恢復視力。梁主任表示雖然腫瘤還在,但身體功能穩定。他強調如果病人不放棄自己,醫療更不能放棄,用愛能讓黑暗變光明。梁主任提到有榮幸和精舍師父們一起出坡,還見到 上人,聽取同仁醫療簡報,滿懷感動與感恩。他表示慈濟醫院不只醫學成就卓越,醫師同仁彼此同心、圓融,無私合作展現人文關懷,能身為台中慈院一員而感到榮耀。

七位主任醫師醫療簡報後,簡院長分享和慈院同仁去淨灘、為照顧戶居家打掃的感受。簡院長也分享他和孫子參與其中,志工服務中祖孫互動的逗趣對話。他也透過老照片暢談廿年前大林慈院肝臟移植案例的受贈者治療過程,呼應今年台中慈院第一例活體肝臟移植。簡院長表示慈濟醫療體系有移植案例能互相幫忙是很好的善循環。最後,簡院長呈給 上人脊髓損傷口足畫家江永旭的精舍畫作,以及用達文西手術設備製作的獨一無二福慧紅包。簡院長允諾 上人,期許台中慈院在日常用高科技和高人性,呈現醫療人文關懷。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林欣榮稱讚台中慈院的進步如同飛翔般神速,祝福台中一路長紅。美國人醫會牙科醫師廖敬興以「誠」與「情」二字,讚歎慈濟醫療對病人關懷和美國很不一樣,讓人稱羨。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稱讚台中慈院更上一層樓,並再次強調醫療有「專業面」、「人文面」,台中慈院融合這兩個面向,各科團隊合作更難得可貴。他期勉台中慈院也朝醫學中心目標邁進。慈濟基金會副總林碧玉引述台中慈院發願文,「深情醫病間、使命我來扛、慈濟深入心」,感恩台中慈院的良好醫病互動。
上人開示指出,子為父捐肝的情可貴,醫療志業守護病人健康,也守護父子間的溫情與愛。上人指出林執行提到台中慈院朝準醫學中心邁進,鼓勵同仁要對自己有信心,善用醫療科技,做到心安理得,朝著共善方向造福人間,「有心就不難」。

(文/呂榮浩;圖/呂榮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