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小棧學員手做熊抱水晶蠟燭 邁向愛的復健路
「幸福小棧」父親節前夕推出全手工製作「愛的熊抱」。(曾秀英攝)
蔡依君治療師指導學員製作技巧。(曾秀英攝)
臺中慈濟醫院「幸福小棧」工作人員來自身心科病情穩定個案,目前共有五位成員,平均年齡不到四十歲。身心科醫師蕭亦伶說,傳統社會不了解精神科疾病,將包括妄想與幻聽等許多精神疾患的症狀歸類與神鬼有關,不是標籤化就是污名化,轉而尋求民間療法。近年來,愈來愈多人理解和包容「思覺失調」,多數病人、家屬也慢慢能接受及早適當的治療能穩定症狀,恢復原本的生活和職業能力。
蕭亦伶醫師表示,小棧學員的進步顯示身心疾病不是不可治療,像小芳(化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小芳在成長過程中,曾經是模範生,躁鬱症發病時卻無法控制行為與情緒,犯下傷人與竊盜行為,家人因此非常不諒解,他也因此多次進出身心病房。「其實真的很痛!」小芳談起身心失衡的日子,搖著頭露出欲言又止的表情。
幸好蕭醫師在治療不斷鼓勵他轉移焦點,學習愛自己,經長期門診治療、鼓勵,小芳在幸福小棧進行工作訓練,半年多學習後,他突破計算金額錯誤、手工藝製作障礙,還結交到能夠談心的好朋友,重拾自信心與笑容,「從沒想到能有這麼一天發現『自己做得到』。」小芳輕輕的一句話,讓職能治療師蔡依君心都疼了。
蔡依君說:「身心科病人在急性期治療出院之後,多數退縮在家中,或於社區遊蕩,中斷治療,往往連基本整理儀容、出門買個東西的能力都沒有了,甚至與最親近的家人關係陷入緊張,小芳就是因生病而陷入低自尊、低自信的明顯例子,得努力抗拒來自社會甚至自己親人的排斥。」
蔡治療師心疼病人面對的困境。他說:「多數人能理解身體會感冒、發燒,這些學員其實也只是心裡生病,不代表他們就是異類,更多時候他們渴望僅是平等的互動與被接受而已。」「幸福小棧」著重疾病的復健概念,治療師帶著學員一步步調整,建立「有能力可以做到」的自我價值感,多功能的訓練不只為康復期病人建立固定規律生活,更可藉由參與復健工作,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及社會負擔,協助學員早日適應社會生活、回歸社會,投入競爭性就業市場,增進獨立生活的能力。
「幸福小棧」學員仔細檢查貨品。(曾秀英攝)
蔡依君治療師指導「幸福小棧」學員清點貨品。(曾秀英攝)
「熊抱水晶蠟燭」的製作就是訓練的一種,蔡治療師指出,學員們必須以手工剪碎水蠟、黏貼不織布並裝飾成品,步驟雖然相對簡單,卻得更仔細檢視每項工作內容,成品水準與坊間不相上下,在小棧內出售,得到正面肯定。而「幸福小棧」平時販售日常生活用品,所有細節都是學員獨立執行,從補貨到結帳,且會不定時搭配節日先後推出財神爺紅包袋、端午節香包等手工藝品,過程中雖不乏黏貼歪斜、製作錯誤等,但其實給他們多一點等待、多一點耐心,一定會愈來愈進步,且成品不輸多數人。
蔡依君治療師也提醒,一旦自己或家人出現自言自語或有怪異行為應盡速就醫,透過規律服藥,工作復健、生活復健,重新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並非不可能的事。(圖、文/曾秀英)